第184章(第2/4页)

“为信息付费”这个概念,就算是到了现代社会也未能全员普及。如果她真的傻兮兮的印册子卖,可想而知,多半是给他人做嫁衣裳,不出三两天,盗版满天飞,她自己凄惨吃土。

她慢慢说:“《北华捷报》增出的那个副刊——《船务商业日报》,其实就是给洋商提供类似便捷的情报。既然《船务商业日报》能赚钱,说明这个盈利方式是可行的。区别在于,洋人大多富裕,不在乎那点订阅费,而报纸走薄利多销路线,以洋人的收入水准来说,定价更是相对低廉,所以……”

价格低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太愿意费尽心思弄盗版。而且这年头没有扫描拍照,盗版的成本也比较高。

前提是,她的“订阅用户”必须足够多。

以博雅目前的商誉,恐怕没办法做到一炮红遍上海滩。

她马上又说:“可以先低价或免费,等人们习惯了看着情报做生意,我再提价……”

“那大约需要多久?”苏敏官含笑问她,“十年?”

林玉婵无言以对。

这是后世的互联网创业思维,以低价补贴开路,先圈一波消费者,等抢占完市场,再悄悄提价,或是推销其他增值服务。

不过,在大清朝,生活工作节奏缓慢,商人们遵循几千年的买卖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扭转的。

林玉婵粗略算了算。除非自己再融三千两银子的资,否则大概玩不起这个套路。

苏敏官看她面前的金必多浓汤又是一口没动,无奈笑了笑。他就不该逗引她讲话。

舀起一勺,探身送到她嘴边。

林玉婵也有点口干,难为情地放下笔记本。看看雅间窗口,帘子都挂着一半,外面来来往往的客人都能看见。

她也不好意思跟他玩空中加油,还是接过勺子。这一次,忍住汹涌而出的想法,乖乖把一碗浓汤都吃完。倒是意外的浓香。

再咬一口面包,满嘴奶油味。

趁喝汤的工夫,已经重新理清了思路。

毕竟,这件事她从汉口回程时就开始想,回到上海之后,又和博雅的两位高学历经理一同商量过,准备充足,不会被苏敏官一两句冷水给泼乱了阵脚。

“嗯……那这样。”林玉婵胸有成竹地说,“成立‘博雅俱乐部’,交钱入会。每次轮船到港,会员凭证入场,有专人诵读各种情报讯息,大家各取所需——是了,就像买办在港口公布开盘收盘价一样——所有情报不付诸纸面,也就杜绝了被人抄录盗版的可能性。”

如果对面是别的大老板,她还要考虑一下措辞,不能让对方觉得她太飘太傻。但面对苏敏官,她放心信口开河。

苏敏官点点头。

这个思路强多了。一时没听出致命的破绽。

她唯一要担心的或许就是,等日后“俱乐部”的会员日益增多,大概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宣读情报。

这第一盆冷水她算是扛住。尽管扛的不甚完美,还有一些改进的余地。

“第二,”他转换话题,“我猜洋商不会那么顺利地让你开张这项新业务。”

林玉婵点点头,假作愁容惨淡:“落后就要挨打,洋人随便就能欺负咱们。”

苏敏官听她愁得完全没诚意,笑着用筷子敲她手里的面包。

“林姑娘,请赐教。”

“华商之间讯息共享,不再受洋人摆布,的确很多洋行会感到威胁,再也不能尽情地压榨华商。他们肯定会反对。”林玉婵说,“可是有一位洋人,他捏着上海所有华夷商人的命门子。华商赚钱多,他也跟着获益……”

苏敏官一怔,随后明了,笑道:“可是洋商若吃亏,他们交的税也少了啊。两相抵消……”

“公平竞争的市场总归更有效。在这样的市场里,财富总量会高于垄断及不透明的市场。”林玉婵严肃质问,“小白同志,你《国富论》白读了?”

苏敏官语塞,手里的刀叉忽然忘了怎么拿,狠狠瞪她一眼。

还提《国富论》。学习环境那么差,他能看进去一个字才有鬼!

林玉婵还没来得及得意,苏敏官反戈一击。

“你确信赫德就读过《国富论》?”

林玉婵:“……”

不理这茬,她从挎包里取出《北华捷报》。

“清朝官员背信弃义,野蛮屠杀,中英险些再动兵戈,”林玉婵翻开内页里的“战事速递”,给苏敏官看,“读读。”

苏敏官故作头疼:“这报纸给了你多少推广佣金?”

说归说,还是拿过来扫了一眼。漫不经心看了几行,就认真起来,皱眉读完整段。

上个月,李鸿章“苏州杀降”的事件引发国际舆论指责。尤其是跟淮军一起作战的外国雇佣军队“常胜军”,他们指责李鸿章卑鄙下作,借机寻衅哗变,企图讨要更多的妥协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