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2/4页)

“蒸汽时代即将结束?新式内燃机已获专利,将于第三届伦敦世界博览会展出……”

当然也有不少关于中国的时事报道。大多数是当地官员任免通知,或者是旅游警告:“叛军又流窜到某省某地,侨民应避免出行。”

乾坤颠覆,斗转星移,有人在原地踏步,有人在不择手段往前冲。

忽然,林玉婵在角落里看到一则不起眼的通告。

“清国大臣Hung-Chang Lee不日抵达上海,处理平叛及组建海军事宜……”

林玉婵把那拼音读了好几遍——

“李鸿章?”

在旁边大写加粗的“林肯”的对比下,这个名字显得平平无奇,乍一看像是个夹缝广告。

林玉婵聚精会神,正要再读细节,只听得门外喧闹渐起,有人哭天喊地。

“老爷们行行好,收留我们这个快饿死的孩子吧……做牛做马都可以……我的小囡很乖的,只要十斤米,十斤米换一个小囡,什么活都能干哪……做童养媳也行……”

一群刚刚逃进租界的难民,身上没有完整的衣服,饿得肋骨突出,肚腹膨大,跪在报馆门口。

小孩子黑不溜秋的,头上插着草标,张着嘴,没力气大哭,抽噎着抱紧父母的腿。

最近江浙战事频繁,这样的难民每天都有,当街乞讨、露宿、卖儿卖女。县城和租界当局组织了不少收尸队,每天都能拉满好几车。

报馆的华人门房连忙跑到门口,大声赶人:“走开走开,这里是洋人公所,不好乱闹的!”

同时对林玉婵说:“姑娘别看啦,快走快走,这些人像蝗虫一样,粘上你就不放啦!”

谁知难民更不走了,一个敞胸的妇人大叫:“洋大人慈悲!只要给口吃的就行!一文半文都行,孩子快饿死了!”

小女孩饿得奄奄一息,一只脚肿着,大拇指鲜血淋漓,被自己吃脱了皮。

喊声惊动了报馆里的编辑。一个教士模样的洋人下楼查看,问明情况,连连摇头。

“太可怜了……太野蛮了……在美国,废奴主义者正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黑奴的自由,可是这些中国夫妻却把他们的孩子当猫狗一样贩卖,简直不可理喻。”

“约翰,”教士招呼那个华人门房,“把这些卑鄙的奴隶贩子赶走。我不要听到这些可怜孩子们的哀鸣。”

华人门房抄起一根棍子,开始赶人。

“滚开滚开,不就是要钱吗,洋大人不吃这一套!”

林玉婵早就出了报馆,恻然看着难民哭号,手里攥着的银元又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些小孩要是饿死了,结局大约也就是乱葬岗,跟上辈子的林八妹一样吧?

他们甚至卖得比林八妹便宜许多。林玉婵数数自己的积蓄,足够买三个小孩。

可是买了以后呢?难道让她们当丫环伺候自己?还是白养着?还是放走,让她们在这个险恶的社会里裸奔?

她们的父母得了钱,换了米,过几天能吃饱的日子,然后呢?

那些她没遇到的、成千上万的难民呢?

“我救不了这许多人”。

况且她不得不谨慎。在大清的生存技巧繁多,其中一样就是“财不露白”。自己一个单身女子扔出银元来做慈善,让人看到了绝非好事。

她瞻前顾后了半天,朝路口一个馄饨摊走去。那馄饨摊老板是个虎背熊腰的大叔,不像卖馄饨,倒像杀猪的。

“这样一块银元能买多少碗馄饨?”她问。

老板略略一估,粗声道:“一百来碗吧。姑娘是要在家宴客?”

“烦你做一百碗,招呼街上乞儿来吃……”

自己就不出面了,免得被人惦记上。

她还没吩咐完,抬头一看,愣住了。

有人比她还圣母。一个穿绸衫的文士偶然路过,看不下去这卖儿鬻女的惨状,一边抹眼泪一边掏钱袋。

“我不买你们的孩子。快拿着这钱,去那边吃碗热馄饨,这孩子都快饿死了,别吃太快……哎哎,排队,别抢!”

呼啦一下,整条街的难民围了过来。

“大善人救命,我们也三天没吃东西了……”

“老爷长命百岁,我妹妹病得快死了,能多给点吗……”

“恩公受我一拜,我老婆要生了,给点钱找稳婆吧……”

大善人散着财,忽然发现气氛不对。围在身边的饥民不但没少,反而越聚越多!

一个西洋皮革钱包很快见了底。他抱歉地说:“就这些了,大家散了吧。”

难民哪里肯散。一个老妇人委屈地说:“老爷,您把救命钱给了别人,就忍心让老妪我饿死吗?”

大善人左右为难,只好翻了翻口袋,又翻出一包精致点心,原是准备自己当零嘴的。

老妇人一把抓走,飞快朝他磕了个头,一瘸一拐地走了。

这头一开,难民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