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第2/3页)

原来是这样吗?是因为这等无聊小事。

或许阉人性格心思就是与常人不同吧。

陆睿吐出一口气。

那刺在心底,浑身不舒服的感觉,释然了。

下午下了值,回到家里,先问:“开封回信了吗?”

下人回道:“尚未。”

上一封给家里的信是中了会元之后送出去的,那是三月里的事了。算着时间,这会儿也该有回信了。只左等右等,等不来。

金榜题名数日了,送金花帖子的捷报使早就出发了。

金榜题名的捷报使八百里加急,这会儿说不定已经把素绫为轴、金花为饰的捷报贴送到了开封的陆府,送到了父母妻子的手上。

她们会很高兴吧。

陆睿想了想,不想再干等回信了。

他唤平舟研了墨,提笔又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侥天之幸,位列一甲之末,不负陆氏列祖列宗……】

【寓居京城,颇多不便。宅中内务,同僚交际,皆需人打点。望母亲许蕙娘前来京城主持。】

【璠璠年幼,尚不该与父母分离,儿亦思幼女,常夜不能寐。惊忆昔年,儿往余杭进学,母亲思我,正如今日吾念璠璠?】

【岁月悠悠,一晃经年,至今思忆,儿心恻然。】

儿子去外地做官,媳妇能不能跟去,通常公公不会插手,全看婆婆。许多媳妇被婆婆扣在身边替丈夫尽孝,一别便是五年十年,青春少妇白发生,满庭闺怨。

陆夫人自然不会恶毒地扣着温蕙。但陆睿有点担心她会舍不得温蕙和璠璠。

因陆夫人现在的生活与以前不太一样,这些年不知不觉地,她的生活重心由媳妇和孙女的陪伴撑起来了。

若温蕙带着璠璠来京城和陆睿团聚,陆夫人不知道能不能适应。她如今毕竟有年纪了。

人热闹过了,就很难再回到从前一个人的冷清。

但陆睿总体来说,还是对自己的母亲有信心的。

他将信封好,给了平舟:“寄回家里。”

平舟见着公子心情尚算好,忍不住嘟囔了一句:“今回也不知道怎么地,盼个家里的信怎么这么难。”

幽怨浮在脸上,把陆睿逗笑了。

“想元儿了?”他问。

平舟耳根微红。

临离开开封前,平舟才和元儿订了亲。这是他自己求的人,想来,正是情浓时。

陆睿不由想起了当年自己和温蕙情浓时的感觉,心下莫名怅然,催平舟:“快些去寄,便能快些收到回复。”

平舟去找刘稻:“要往家里寄信了,你有没有信?”

刘稻果然又贴身摸出来一封,脸上也是幽怨:“家里怎么回事,怎么就没个回信呢?”

男人家出门在外,想媳妇呀!

两个人一起“唉”了一声,平舟出门去寄信。

只他们不知道,京城某处客栈里,小厮敲开了客房的门,禀报:“先生,公子又派平舟去官驿寄信去了。”

陆正的幕僚点点头:“知道了。”

捋须笑道:“高中探花,肯定得往家里写信知会一声。”

这幕僚怀里揣着给陆睿上一封书信的回信,到了京城已经七八日了。只他蛰伏不出,并不去见陆睿。

小厮道:“先生,公子已经授了翰林编修,咱们是不是该往府中去了?”

幕僚道:“再等几日。”

“公子才入翰林,才到御前,先让他适应一下,给陛下留个好印象。”

“过几天,等他适应好了,咱们再进府……”

“将少夫人过身的消息告诉他。”

差不多的时候,陆家大管家的次子陆延在济南府也说了类似的话。

“再等几天,”他说,“再过去青州卫。”

“把少夫人过身的消息告诉他们。”

而比这更早的数日前,也即是陆正的幕僚离开开封不久的时候,开封府的陆府里,刘富家的脚步匆匆地回到自己家的屋子里,问儿媳:“你给大穗儿写信写了什么?”

前不久,公子从京城寄信来,报了得中会元的好消息。府上上下都领了赏钱。

跟公子的家书一起来的,还有刘稻给绿茵写的家信。待听说老爷要派幕僚往京城去,绿茵写了回信,托人带给刘稻。

绿茵诧异道:“没写什么啊。就报个平安。怎地了?”

刘富家的道:“刚才丘婆子将我唤去说了一顿,把信退回来了。道是老爷说了,怕公子分神,不许家里往京城送信的。”

绿茵更诧异:“我又不是给公子写信,我给刘稻写的啊。”

“说是怕你信里唠叨府中的事,叫京城那边知道了少夫人的事。”刘富家的叹了一口气,“唉。”

绿茵默然。

少夫人过身的时候,公子正在京城赶考。

赶考当然是大事,老爷压住家里先不许告诉公子丧讯,也不是不能理解。

只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