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2/3页)

事实上,这一个多月,元兴帝的情况好了不少,他能勉强地说话了。手臂也能动一动了。

太子一想到那份“遗诏”真的存在,就充满了恐慌。

因为如果元兴帝死了,则遗诏可能被赵四拿出来夺位。如果元兴帝康复了,则他已经起了废立太子的心思。他这个监国太子可能马上就要变成“前太子”了。

怎么着都是死路一条!

人不逼到那个份上,是不知道自己能干出什么来的。

不管皇长孙怎么反对,太子还是决定,现在就登基。

首先,得拿到那份遗诏销毁,然后就可以放心地登大位。

但要拿到遗诏,只能……逼宫了。

亲王按制可以拥有两千到五千的府兵。但元兴帝没有让儿子们就藩,皇子们都在京城,不可能允许他们有这么多兵。

所以元兴年间,允许太子有五百禁卫,诸皇子各有二百府兵。景郡王最寒酸,他只是个郡王,而且元兴帝不待见他,只给他一百府兵的名额。

太子扒拉了扒拉,弟弟中他比较信任的是老二、老五,再带个老十一。

太子把这三个弟弟拉上了自己的战船,许诺了肥厚食邑,子孙富贵。

三个皇子都把自己的府兵借给了太子,正好跟太子的五百禁卫凑了个一千整数。

接下来是宫城的防务。

皇长孙坚持:“当与牛都督合作!”

太子却不想。

太子也不愿意承认,他除了厌恶牛贵之外,其实还怕牛贵。

太子的心态一如从前霍决分析过的那样,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需要牛贵这样的人。他是正大光明的正统继承人。

太子妃巫蛊一事,牛贵帮过他一次。太子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因为自己是正统储君的缘故。

牛贵号称只效忠皇帝一人,所以他得维护皇帝的储君。

太子这个思维,始终跳不出自己是“嫡”这个圈。

皇长孙问他为何要将牛贵排除在计划之外。太子沉着脸道:“他若拒绝怎么办?我们根本没有能力能将他灭口。”

皇长孙无法反驳。

但他内心里,有极为不祥的预感。总觉得没有牛贵的支持,前方充满了阴影。

只太子从未这么坚定果决过,事已至此,皇长孙阻止不了。

五月底,西华门附近走水,因为发现得及时,损失不大。

但监国太子发了很大一通脾气,令牛贵暂时交出宫城防务,回家闭门思过七天。

太子既然监国,那就是代替天子行事。牛贵号称忠于天子,没有为自己争辩一句,便交出了宫城防务,真的闭门思过去了。

这让太子生出了一种,气运加身的错觉。

太子不知道,当他选择放弃牛贵的时候,便是选择了让牛贵放弃他。

六月朔日太和殿朝会,太子登朝,指使他自己的人站出来,谏太子登基,奉元兴帝为上皇。

这一谏议立刻遭到了反驳。

因阁老们每日去探望元兴帝,并将元兴帝的情况公布于众。大家都知道元兴帝虽缓慢,但的确正在康复中。

且最重要的一点,经过了大清洗之后,还留在朝堂上的,自然都是元兴帝的人。

这一点太子倒是料到了。他说:“这样大的事也不是一下子能决定的。诸位爱卿慢慢讨论,待争出个结果来,再告诉孤。”

说完,他走了。

群臣愕然,待想要走出太和殿,发现出不去——太子已经兵围了太和殿和干清宫。

百官这才明白,太子这是——逼宫哪!

他疯了吗?他是正统储君啊!

他只要踏踏实实地,就能按部就班地接过江山社稷,不存质疑地登上大位啊!

太子在干清宫里,使人将刀架在了老内侍的脖子上。

“喜伯,你非得逼我吗?”太子痛心疾首地问,“你说出来,对大家都好!”

但老内侍却道:“殿下所说遗诏,老奴从未听说过。”

太子没有办法,仰天长叹了一声,下令:“杀了他!”

元兴帝躺在龙床上看着这一切,嘴角流着白沫,一直喊:“住手……住手……孽子……住……”

但他阻止不了,兵士的钢刀高高举起,就要落下。

元兴帝闭上了眼睛。

老内侍也闭上了眼睛。

终究是……不能善终吗?

才这么想,暗处的弩箭射穿了兵士的喉咙,鲜血四溅,喷了老内侍一头脸。

老内侍又睁开了眼睛。

外面杀声四起——

“太子逼宫篡位!保护陛下!”

“太子逼宫篡位!保护陛下!”

太子明明把一切都计划得很好,安排得很好,所以他始终不能明白,他的四弟赵烺是从哪里调来这么多的兵。

到死他都没明白。

反倒是太子的禁卫首领,在激战中被砍杀,听到了对方那一声带着口音的暴喝,忽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