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搞清楚合作关系(第3/5页)

闵老师在家乡忙了一个暑假,看到这样的困窘,甚至生出心思想要回家乡当老师。他家里人肯定不同意,他朋友也反对。他的态度却相当坚决。

后来还是谢瑶跟他谈了一回,才让他回心转意。

谢瑶说,虽然在深圳打工的日子非常辛苦,苦到她不愿意回想,短时间内她也不想再返回深圳,但是,正因为有这段人生经历,她在工厂没学到什么正经的技术活,但在深圳的日子里让她学会了该如何追逐时髦。所以她才能干起乡镇版时尚买手的活。

在大城市能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即便想要奉献,也请吸饱了能量再回来,不然那没啥用处。

陈凤霞听说这事时,只感觉好玄妙。原来真的是你经历的苦难是你的财富。不出去走走,又在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怎样呢。

陈凤霞感慨了句:“我希望闵老师的家乡能够赶上鸿安镇的节奏。”

“一点点的,慢慢来。”郑国强安慰她,“人家鸿安镇没开始种水果前,也不行的。”

楼下响起小三儿的呼喊声:“姑爹,娘娘,吃饭啦。”

等看到大人下楼,他又挺起胸膛,认真地强调:“嗯,吃过饭再干活。”

郑国强笑着抓起三号小胖子同学:“洗脸洗手了没有,小花猫一只。”

小三儿拼命挣扎:“我吃过饭要干活的,要节约用水。”

哎哟,人没丁点儿大,小嘴巴还挺能叨叨。

郑国强直接摇头:“赶紧洗白白吧,吃过饭不用弄了。”

陈大爹惊讶:“怎么,不搞了吗?要搞的。大米能卖出钱来,大家才愿意种田。现在村里就有荒地了,我们都是上好的水田,大家都不愿意种了。想包给人家,人家都不高兴。”

他进了城,骨子里还是农民,看到圈起来的厂房荒着,他都要进去种菜,何况是成片的良田呢。

陈凤霞赶紧解释一通,然后加了句自己的定论:“我觉得国强讲的有道理,这样效率高些,他们自己也有动力。我准备按照以前供销社代销代购点给他们提成作为利润。”

陈高氏端了菜上桌,点头表示赞同:“应该的,真懒汉受穷也应该。”

郑明明却迟疑道:“可是,农民怎么办?懒惰的是供销社的人,农民未必懒啊,他们很可能只是没有途径知道这些而已。说不定他们自己也想把东西卖出去,就是没人过去收。”

陈凤霞跟郑国强都愣住了,女儿说的也是种情况啊。

讲个不好听的,供销社经营不善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职工情绪懈怠正常。还有些职工虽然名字还挂在供销社,但是早就自己在外面找事了。难得为这三瓜两枣折腾。

郑国强想了想:“让他们再往下要特产,乡镇供销社想不出来的就问村民,他们有什么东西卖不出去。但凡卖不掉的,能找到销路都叫特产。类比着来看,将现在做的好的销售点作为标杆推广,让他们心动。”

郑明明还是不太满意,她觉得应该多做一些。

大家吃过饭,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省台文艺频道播放的情景剧。这部戏是王月荣主演的,他们也参演了呢,还到他们学校取过景好多人都是群众演员。

郑明明坐在妈妈身旁,跟她咬耳朵:“妈妈,我们可以用广播。”

“啊?”

“就是在全国的农村广播打广告,让大家都能听见。就算乡干部乡供销社不主动,他们听了广播,知道网站能够帮忙卖东西,那就可以想办法打电话过来问了。”

她掰着手指头数,“首先,让他们在供销社登记,这样有统一的对接对象。其次,供销社不积极甚至推脱的时候,他们打电话过来,网站就可以联系供销社那边或者是他们的上级单位,督促他们做这个事。”

说完了之后,她又认真地强调,“可以打广告的,现在不是重视三农问题嚒,帮助农民销售产品上新闻以后就是免费的广告。这就是隐形的收益啊。妈妈,你还可以跟广播台合作,广播台不也要搞公益活动嚒,可以跟这个结合起来。我看了杂志,上面供销社的领导接受采访时说供销社要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这就是方向啊。他们也可以用这个来争取更多的支持呢。”

陈凤霞看着满脸认真的女儿,不知道这丫头究竟已经思考了多久,居然一开口就头头是道。

哎,这本来不应该是孩子费神的事。可谁让自己这个做妈的志大才疏,没啥本事呢。

她笑着点头,答应了女儿的请求:“好,妈妈试试。”

郑明明总算放下心来。其实还是会有很多问题,像涌泉县,乡下都没电,哪里有什么广播啊。走不出来的人就只能指望山外面的干部能认真负责些了。

郑国强从厨房里端了切好的水果出来招呼大家吃,看母女俩头靠头,不由得好奇:“你俩又说悄悄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