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高中状元(第4/7页)

闻进挠了挠头发,说道:“外祖父,我懂你的意思,只是我难免有点好奇罢了!”

周老爷子又笑着提点,说道:“以后在官场啊,有好奇心是好事,但是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有好奇心的!”

这就是教诲了。

闻进一脸严肃的点点头,说道:“外祖父我知道了!”

殿试结束之后,宫里开始紧张的改卷子。

殿试的读卷官要求非常高,通常都是由翰林大学士及朝臣中文学素养优秀的人做,最重要的是,必须得确保读卷官和参加考试的贡士中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比如说什么亲戚啊,弟子啊,通通不可以的!

一共八人的读卷官在被挑选出来之后,就会直接关禁闭,外带吃喝拉撒总得有人跟着的日子,一直到贡士们的名次决出!

不为别的,为了避免作弊的任何一丁点可能性!

此刻皇宫,某处宫殿中,读卷官们埋头在一叠一叠的卷子中,认真的批改的试卷。

此次参与殿试的贡生一共一百二十八人,也就是一百二十八分试卷,要在二十六日出结果,所以读卷官们必须全神贯注批改试卷才行!

古代批改试卷和后世的分数模式不同,是用记号来区分的。

他们将试卷分为五等,有圈、尖、点、直、叉等五种符号,再写下评语,盖上属于自己的官印,表示自己对自己的评语负责。

其中,圆圈是最棒的等级。

等所有的试卷批改完,读卷官们会选出圆圈最多的十份试卷进程给四爷。

由四爷钦点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这些读卷官们都很靠谱,尽全力保持公平公正。

其中,一位读卷官看到一份试卷,忍不住微微一愣。

因为这份策论看起来非常跳脱,你再细一看,好吧,还是很跳脱。

但是你如果再联系现在朝堂上的情况,那位读卷官不由得沉默了一下。

再度认真的看了起来,反复阅读了几遍之后,读卷官沉默了下来。

这份策略虽然跳脱,但说的也挺有道理。

他也是有闺女的呀,他难道不怕自家闺女所遇非人?怎么可能呀?再加上孟家出的蠢事儿,读卷官眼底不由得闪过一丝厌恶。

读卷官在反复斟酌之后,一脸认真的画,上了第一个圈。

其实古代女性的地位真没想象中那么低,尤其是在宋明之前,唐朝公主是出了名的嚣张,养面首的比比皆是,上官婉儿也是首位女相,大殷朝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也是因为之前的几位皇后太后都是出了名的贤惠,不爱掺和政权,再加上一些大男子主义读书人煽风点火,女性的地位就慢慢的越来越低,直到现在。

易卓在策论之中提到了古代有名的才女,这位读卷官也是书香门第出身,难免想到了自家闺女,所以画圈就不让人意外了。

第一位读卷官放下了那份试卷。

没多久,第二位读卷官拿起了那份试卷。

几乎是重复了第一位读卷官的心态和动作。

先是微微一愣,然后是轻微的不满。

这可是殿试,就这么放肆的吗?

然后认真看,呃……好像有点意思。

之后便是沉默。

相比起第一位读卷官,这一位其实更有脑子,也更能看出来这份策论在说什么。

第二位读卷官和孟家有些关系,他能够看得出来,这份策论虽然扯了一堆有的没的,实际上说到的还是永宁长公主的事儿。

长长的沉默之后,他同样一脸复杂的画上了一个圈。

毕竟,孟伟现在已经死了,孟家大房似乎也陷入了麻烦之中。

而永宁长公主的亲哥哥可是皇上,他能怎么办?

只能选择牺牲了孟家大房了。

之后的几位读卷官,基本上也都看出了这份策论的背后之意。

因为各种原因,都纷纷选择了画这个圈儿。

只有最后一位读卷官,看着这份策论,总感觉有点怪怪的。

这份策论在明面上,写的也是极好的。

甭管是虚晃一枪的继承权问题,还是婚姻问题,都说的很有道理。

当然更有道理的是,写策论的这位贡生他站位站的很准。

只要将这份策论送到御前,几乎妥妥的进一甲。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位读卷官总觉得怪怪的,总感觉这份策略好像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他左思右想也看不出问题,只能最后也画上了一个圈儿。

心里琢磨着,等名次出了,他一定要去看看这份策论是谁写的,这实在是太好奇了。

就在批卷的过程中,易卓不停的打喷嚏,耳朵死烫死烫的。

易安在旁边面带忧色的问道:“爹,你没事吧,是不是又受凉了?”

易卓的身体向来挺好,之前会试考病了实在是让人担忧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