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农家童养媳5(第3/5页)

用手拍了拍,还能听到咚咚咚清脆的声响,是一个空心的肚皮没错了。

嗯,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五岁那年的他了,现在他的肚子那么大~~~那么空~~~

妹妹真好!

他高兴地冲着妹妹笑,就和一个刚讨到食儿的小奶狗一样,真是招人稀罕。

葛石燕看着感情融洽的儿子和小儿媳妇,一颗心被塞的满满的,再也填不下其他人了。

******

等经过一路颠簸到达县城后,葛石燕立马带着俩孩子去了靠近县城关口的面店,要了三碗云吞面。

上一次来面店的时候,她只要了两碗云吞面,自己则是吃了孩子吃剩下的那些面条,现在既然不准备给公中攒钱了,那就敞开肚子吃,她这大半辈子也没享过福,也该犒劳一下自己了。

反正花的是大房的银子,她不仅不心疼,还觉得有些爽呢。

云吞面比宝宝想象中还要好吃一些,主要是用料实在,揉面的麦子很香,面条十分劲道弹牙,云吞的皮很薄,里面的肉馅并不多,可云吞吃的就是这一口鲜,再加上海鲜和大骨头熬出来的面汤底,真是鲜到掉牙。

尤其在三个人都饥肠辘辘的时候,面条的美味更是放大了十倍。

傅时年很想帮宝宝吃完她没有吃完的那小半碗面条,只可惜他也就是个七岁孩子,这云吞面虽然贵,用料却很实在,一碗面条足够一个不做体力活的青壮年吃饱,傅时年吃了一大半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最后剩下的那些面条都被葛石燕一个人解决了,她常年下地,食量比县城绝大多数男人都要大,吃完自己那一整碗面条,外加俩孩子分别剩下的那些面条,差不多就有八分饱了。

吃完云吞面的娘仨一个个腆着肚子走在县城的石砖路上,心里美极了。

******

吃完早餐的葛石燕干起了正事,今天他们进城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儿子傅十年买一身读书人穿的儒袍,以及之后上学要用的文房四宝。

这次她一点也不客气,傅大岩说给儿子买一身新衣服,葛石燕给买了两身成衣,还有一件大了点,再长点个头也能穿。

不过她还是很有分寸的,买的衣裳都是细棉布料,绸缎绫罗她连摸都没敢摸一下,既然给儿子买了,闺女也不能落下,葛石燕扯了一块花色很好的细棉布,准备买回去自己慢慢做,剩下的布料,还能做几件小衣小裤呢。

光是这两身衣服和一块布料,就花了足足一两三钱。

其实买布料远比买成衣划算,可惜葛石燕从来没有做过儒袍,乡下男女大多都要下地,上身穿紧袖的褂子,下身是宽裤衩,男女的区别就是男人的裤腿小一些,女人的裤腿大一些,看上去就像裙子一样。

儒袍比这些上衣下裤复杂多了,葛石燕也怕做坏了,让儿子被同窗笑话。

比衣服更烧钱的还是文房四宝,葛石燕总算明白了,为什么乡下一大家子,也供不起一个读书人。

光是一块最差的墨砚、一沓启蒙孩童习字用的草纸和几支不同型号的羊毛笔,七两银子就没了。

那个卖纸的掌柜挺好心,看他们的打扮知道他们的手头不宽裕,教傅时年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可以用清水,不要用墨砚,这样等纸干透,还能接着在用,一张纸起码能重复用上八九次呢。

葛石燕咋着舌头离开那家铺子,转念想到这七两“刚好”就是木盒子里找到的银子,顿时又开心起来了。

反正花的是“老祖宗”留给子孙的银子,这笔银子是过过明路的,花了也不心疼。

除了这些东西,难得来一趟县城,葛石燕还得储备一些生活用品。

家里的盐快没了,得买一点,还有朱砂,过段时间收了糯米就要做饭团了,到时候还得给饭团点红呢……

宝宝跟着养娘来到一间药馆,却被药馆外的一个地摊贩吸引了。

此时那个地摊贩前围了不少人,因为对方卖的东西太神奇了,他卖的居然是石头,传闻中能开出玉石来的石头。

这不就是赌石吗!宝宝见识大着呢,一眼就看出来了。

不过吸引她的并不是赌石,而是她在这个摊子上闻到的味道。

嗯,一块圆圆的石头闻起来是隔夜的青菜炒香菇;一个头尖尖,屁股圆圆的石头闻上去是不怎么新鲜的小黄鱼的味道;还有一个身上有一道裂缝,隐隐透着绿色的石头闻起来是有点烤过头的鸡翅膀……

除此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

宝宝盯着一个放在角落位置,个头并不大,看上去和河滩边上的鹅卵石也没什么区别的小石块。

“红烧肉……”

走了大半天,早上吃下肚的云吞面早就消耗光了,闻着这些形形色色的“食物”香味,宝宝的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