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第3/4页)

既然做不到彻底忘掉他,索性就不要去害别人了。

阮琴说:“嬷嬷,你说,便是我愿意去给他做妾,他为何也不愿意?我也不想怎么样,只要能隔个三五日就可以看到他,陪着他一起坐着品品茶谈谈诗词就好。可你方才不过只说了几句,他便恼了。我知道我脏,我配不上做他的妻,可连卑贱的妾也不行吗?”

陈嬷嬷忙说:“姑娘你勿要怪罪老奴,方才是老奴多嘴了,险些害了姑娘名声。只是,二爷未尝说的不对,你忘了他吧。”

阮琴目光茫然望着一处,声音犹如是从远方飘来的一样,只听她轻声说道:“若忘记一个人真有这么容易,那这世上,便少了许多痛楚了。除非抹了我的所有记忆,否则的话,我想我是做不到去忘记他的,这辈子都做不到。”

陈嬷嬷何尝看不出这些?她在她身边陪了五年了。正是因为知道,这才有方才她求二爷那一幕。可二爷态度已经很明确了,甚至都不需二奶奶说什么,他当即就拒绝了。

若是都这样了,姑娘又还执着什么?

陈嬷嬷还想劝,但又觉得她这般过分的执着怕是一句二句劝不好的。所以,索性暂时也没再扯这个,只转了别的说:“大夫交代了,姑娘你可要听话。好好吃药好好休息。这天一日比一日冷,姑娘得先把身子调养好才行。”

“若有一个好身子,别的什么都不是问题。若没个好身子,再多谈这些,都没用。”

“嬷嬷,姑娘的药熬好了。”外头一个小丫鬟适时走了进来。

陈嬷嬷忙伸手去接过,并且端到阮琴跟前来。阮琴盯着这碗黑乎乎且臭气熏天的药,蹙眉,一时陷入了沉思。

阮琴的身子的确很不好,药一直吃,身子却一日比一日弱。陈嬷嬷又请了大夫来瞧,大夫说是她心思郁结成疾,若是再不好好纾解,怕是有伤及性命。

若再这样下去,怕是活不过今年了。

陈嬷嬷听大夫这样说,先是大惊,最后心痛到极时,一个人偷偷抹眼泪,却也不敢告诉阮琴。

但瞧着主子一日憔悴一日,陈嬷嬷到底不甘心,最终又去了一趟赵侯府。不过,这次却不是去的青云阁,而是直接去的溢福园。

赵老太君一直都知道自己孙儿有安置了一位将军的亲妹在外头,她记得,当年小郑氏为了找二郎的错,费尽心机翻出过长兴坊的账来。小郑氏当时当着先侯爷的面指责二郎在外头供养外室,实在是辱没门楣,希望侯爷动用家法。

后来一查,才知道,原不是他养的什么外室,只是受托安置了一个将军的亲妹而已。

当时小郑氏为了这件事,还狠狠吃了一回亏。

如今这陈嬷嬷一提起来,赵老太君就有印象了。

“那位阮姑娘,老身还记得。她怎么了?”老太君见这陈嬷嬷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跪在这儿一脸鼻涕一脸泪的,实在也可怜,便让她先起来再回话。

陈嬷嬷道了谢起身回话说:“阮姑娘身子一直不好,每回换季都得病一场。这次病未好时又受了寒,更是雪上加霜。如今大夫来说,姑娘已经病入膏肓了。”

说着又跪了下来,哭求道:“老太太,您最是个心善仁厚的,是个活菩萨,您不能见死不救的啊。姑娘一个人住在那处院落里,委实可怜,连个能和她说几句知心话的人都没有。大夫说……大夫说姑娘再照这样病下去,怕是熬不到年关了。”

“奴婢伺候了姑娘一场,好歹有些情分在。所以,今儿斗胆求到您老人家面前来,希望您老人家能做个主,接了姑娘到府上来住吧。府上人多,人气旺,也不必多照拂她什么,奴婢会好生照拂她。只希望,偶能有人去看她一眼陪她说说话就行。”

听说那丫头病得都快要不行了,赵老太君着实吃了一惊,忙问:“此事二郎知道吗?”

陈嬷嬷说:“前几日二爷有携二奶奶一道去探望过姑娘,二爷知道姑娘病了。只是如今姑娘越发病入膏肓,奴婢没告诉二爷。”

“好,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好好伺候你家姑娘。等二郎回来后我问问他,到时,定会差人去给你一个说法。”

陈嬷嬷是个识趣的,忙就应着退了下去。

赵老太君活到如今八十多高寿了,什么样的弯弯绕绕没见过。她见这嬷嬷有事不去找二郎,而直接过来找她,心中就起了疑惑了。

她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也不好随口答应。所以,只能先让陈嬷嬷回去等消息,等她问完二郎后,再给回信不迟。

那位阮将军,她是见过的。他和二郎同岁,是出生入死多年的好兄弟。那可真真是个忠君报国的好儿郎,虽出身贫寒,但却为人正义。从前他见二郎常入烟花之地不务正业不惜名声,他还苦心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