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灵光(第2/3页)

“你看我们去西宁的人里,年纪最小的景熙哥哥还比你大两岁呢,对不对?”

青玉抬头看了黛玉一眼,又低下小脑袋,嘟着嘴儿点了点头。

黛玉便继续道:“不过呢,等到九月的时候,青玉就满四周岁了,一会儿姐姐和你一起去求求娘,看娘这回能不能把青玉也带上,好不好?”

青玉猛地抬头,看着黛玉,问道:“真的?”

黛玉笑道:“姐姐什么时候骗过你?”

青玉把头摇得和拨浪鼓一样。

黛玉又笑道:“青玉今年长大了一岁,格外懂事,知道娘不带你过去,也没闹着硬要去,还在家里陪着爹和妹妹,知道体谅爹娘,照顾妹妹,姐姐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才没有青玉懂事儿呢。”

青玉小脸儿上终于露出了笑,半是不好意思半是得意,嘿嘿笑着靠在黛玉怀里,朝黛玉伸出手小手指,小声说道:“姐姐,拉勾,你一会儿一定要替我求求爹和娘呀!”

黛玉认真和青玉拉了勾,文皎赶忙收回偷瞄的眼神,当做没看见也没听见,和英莲相视一笑。

如今既不是春耕秋收也不是寒冬年关,林海的事儿略少了些,白日里办完了事儿,晚上便能回来和她并孩子们一起吃晚饭。

孩子一多,让文皎心里又是高兴又是愁。

前几年在京里的时候,林海事儿也不少,却比现在轻松多了,一年有八成时间晚上都能回家里来吃饭。

那时候府里封氏还在,葛姐姐也在,英莲清儿两个晚上都跟着亲娘用饭,她和林海黛玉三个加上一个才会走路的青玉围坐一小桌,虽然不如一大桌子的热闹,却也十分温馨,别有趣味。

吃过晚饭,和黛玉说过一会儿话,她便去找英莲清儿一起读书做功课。

青玉也还不懂事儿,她和林海两个人呆在屋里,或是说笑,或是一起看书,或是下棋,或是相互依偎,晚风徐徐的从窗户里吹进来,屋内一片花香。

但当初她想的是家里人还是太少了,若林海和她都出了意外,黛玉青玉能依靠的人太少,巴不得家里人多些,再多些。

现在家里是不少人,她却又想起以前的时候了。

入了夜,孩子们各自回房,文皎拉着林海坐在廊下,和他说完了心里这些话,自嘲一笑道:“可见是人心不足,有了这个,又想要那个。”

林海把她揽在怀里,笑道:“等我忙过这几年,孩子们也都大了,你也不忙了,是不是又该嫌家里冷清了?到时候你别又催着孩子们常回家来看看……”

这话说得促狭,文皎不由笑着打他一下。

林海抓住她的手握在掌心,问她道:“你九月真要带青玉出去?”

文皎笑叹道:“一年出门三回都不带着他,青玉不过四五岁的小孩子,别再委屈出事儿来。”

“九月虽然入了秋,也不算很冷,他年纪小,就耽误一两个月功课也不怕什么,去银卫玩一玩,长长见识也很好。”

“多少人这一辈子也出不了州府,没见过外头的世界,咱们家有条件,孩子们多走走看看不是挺好……”

说到这里,文皎觉得她脑海里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

有了!

她是个文科女,不懂机械不懂技术,上辈子也从没想过自己会穿越到古代,什么肥皂制法高炉炼铁橡胶技术……基本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连纺织技术的改良都忘了个差不多。

在这科技的进步上她估计是做不了什么了,也不可能成为一代诗词大家,流芳百世。

但是她可以写游记呀!

大燕上一朝周朝与她上辈子历史上的明朝像了个十之八·九,《徐霞客游记》就在她书架上摆着。

徐霞客是在地理风貌上研究颇深,她身份所限,不能亲去探访大江大河,但她可以把各地亲身所经历人文风俗都一一记录,刊印成书,也好供无力出远门游玩的贫寒子弟增长见闻。

细细算来,她自穿越过来到如今,先是在京城苏府作丫头,后又跟着姐姐入了王府,再又入宫,长姐身子好了未出阁前那几年,经常带着人往京郊各处去游玩,次次都带着她。

后被圣上赐婚到了扬州,没过两年回京前还走了一趟苏州金陵,这两年往西北过来,又到了甘州,去了两趟西宁,过不了几个月又要往银卫去。

她也算跑遍了三分之一个大燕,见识颇广,不如就先从去过的地方一一写起。

万一她写下的这些东西,就成了后人研究大燕风貌的珍贵史料呢?

她今年才二十八岁,便已从小小丫头到一品大员夫人,这经历记在史册上,恐怕传奇程度也不亚于宋朝宋真宗皇后刘娥了……罢。

还是差点儿……差挺多,人家刘娥舞女出身,二婚嫁过人,最后还临朝称制,权倾天下,她于社稷无功无德,她到底还是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