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孩童们来的很快, 不过一瞬的功夫,就屋子挤的满满的。

在看到明姝和谢嘉言这样的新面孔之时,都不由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一个小男孩扯了扯阿湛的衣袖, 压低了声音问:“这两个是谁啊?”

阿湛也压着嗓子道:“是我们家的远房亲戚。”

这是姐姐教他的说法。

那小男孩眼中露出羡艳的光:“真好,你们家里的人都真好看。”

“都安静些。”阿清发了话, 屋内的讨论声才渐渐小下去。

约莫十几个孩童分坐在四五条板凳上, 有男有女, 大小从五六岁到十余岁不等,都眼巴巴地望着站在屋中央的阿清。

往常时候, 便该是阿清领着他们开始念字诵诗,可今天阿清却将明姝推出来,笑着道:“今天由沈姐姐给你们授课,沈姐姐是从大地方来的,念过的书可多, 趁着这机会, 你们若有问题等会赶紧问。”

望着底下孩童们期盼的眼神, 明姝轻咳了一声,努力让自己有老师的模样, 用昨日练了十几遍的稳重而不失温和的语气道:“我听你们阿清姐姐说,你们一直在学诗,每个人都会背不少诗呢!”

在用这种颇为做作的语气说出这番话时,明姝内心是紧张且尴尬的,可孩童们却都很买账,一个个挥舞着小手,纷纷开始摇头晃脑、叽里呱啦地背自己会的诗。

一时间, 室内被“低头思月光”、“二月春风似剪刀”、“粒粒皆辛苦”等诵诗声环绕,他们会背的都是些简单通俗的诗, 可那一张张或灰扑扑或红彤彤的小脸上洋溢的热烈笑容,却让明姝看得心头涌上感动。

这大概就是诗的力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亦可以抒心中所思所想。

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是最不设限的思想瑰宝,人人皆可读,人人皆可诵。

它可以在殿宇高阁被朗诵、在画船行舟被吟唱……亦可以在这村野乡间响荡。

在一一刻,明姝突然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学习的意义所在,也更能体会孔夫子那一句“有教无类”所蕴含的深邃意义。

学习本就该是一件人人皆可为的事,教育本就不该分高低贵贱。

纵然在当前的社会,并非所有人都有识字读书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是对的。

望着那一张张朴实纯净的笑脸,明姝脑子里突然冒出句严肃的话——教育普及之路任重而道远,吾辈当努力。

随后,明姝选取了几首在他们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诗,用尽可能简明风趣的话语就诗篇背景和所含意蕴同孩童们进行了引申普及。

在往常的课程中,孩童们都只是跟着阿清识字念诗,对于那诗写的是什么、诗人为何要创作那些诗则是全然不知,由是在听明姝讲述时,一个个背都挺得直直的,睁大着眼张着嘴,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

待一堂课结束,明姝也站得有些脚麻,她舒了一口气,稍微动了动肩颈,温声道:“大家有什么想要问我的问题,可以现在问……”

想着稍微活跃活跃气氛,明姝笑着指了指一边的谢嘉言:“若是我答不上来的,还有那边那位哥哥。”

谢嘉言正坐在一旁观摩新上任的沈老师上课,突然被cue到,感受到孩童们投过来的目光,他下意识就要蹙眉,可在瞥见明姝冲他眨巴眼时,他深吸一口气,勉强弯了弯唇,露出个极其僵硬的笑来。

孩童们其实对于情感捕捉最是敏锐,见两人眼神互动,便有人笑嘻嘻地问:“沈姐姐和那个哥哥是不是一对啊?”

童言无忌,可也最是直接,明姝耳根微红,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支吾了一会有些羞恼地道:“这个问题不算。”

而一直在一边扮雕像的谢嘉言却坦然地点点头,字正腔圆地应道:“当然是。”

听得他这般干脆的回答,小孩们顿时发出了欢快的笑声,明姝努力维持着沈老师的形象,憋着一口气不让自己红脸,快速跳开话题:“除了这个,你们还有别的问题没有?”

孩童陆陆续续又问了些京城是什么样子、太学里面的书是不是多得十辆牛车都搬不完等问题,明姝一一作答,心情也慢慢恢复了平静。

临近对话尾声了,有一个瘦瘦弱弱的小男孩怯生生地举起了手,在明姝示意后,才轻声细语地问:“我……我想问沈姐姐,你……你会不会觉得……觉得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也学着识字念书……很没有用啊……”

说完,他有些忐忑,又补充道:“是因为我爹娘,他们……他们总是和我说,说我以后反正也是要去种地的……我说我想念书去考秀才,他们就说……说我不自量力……”

全部的话说完,他的脸已经染上薄红,瞬时将头埋得低低的。

他的渴望与忧虑、忐忑与自卑都如此生动真实,明姝郑重地想了想,没有选择去长篇大段地安慰他,而是轻声道:“我给你念一首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