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大结局(三)(第2/3页)

兰陵公主猜测这个地名极为要紧,便暗中指使裴元浩动用朝堂力量多方打听,终于知道,尚书台曾秘密拟过一道圣旨,命宋玉在合适时机率大军西撤,设伏九丈原,配合黎渊将军全歼楚军。

兰陵与裴元浩商量过后,决定勾结南楚闻太师,将这一军情机密连同从陆通那里获得的行军布防图一通交给他。

嘉寿三年九月,黎渊率军偷袭楚军,想要引他们至九丈原,楚军却事先觅得天机,派重兵迎之,黎渊不敌,向在九丈原设伏的宋玉发出求救信号。

宋玉欲救,却被陆通率中州军阻拦住了去路,双方发生了一场恶战。这期间,等到黎渊所部被楚军尽数歼灭,兰陵公主和裴元浩派出的杀手潜入宋玉军中,趁大军苦战疲惫,斩杀校尉以上品阶的官吏,意图将所有知情人灭口。

关键时候,陆通心有不忍,暗中救了宋玉,放他率残部回长安。

黎渊将军战死,黎家军全军覆没之后,黎家外戚愤怒至极,又恐宋贵妃诞下皇子威胁到岐王地位,便对宋家猛烈攻之。

裴元浩和兰陵公主亦视宋玉为心腹大患,恐他泄露当日淮关惨败的真相,命各自麾下文武朝臣对嘉寿皇帝施压,要求严惩宋玉。

举朝一片喊打喊杀,但凡想为宋家说话、力求查明真相的正直朝臣皆莫名其妙遭到暗杀,到了最后,朝野上下只剩一片寂寂,嘉寿皇帝不得不杀宋玉以安朝局。

数十页的结案陈词摆在沈昭的龙案上,他花了整整一夜,才在晨光破晓之际,看完最后一个字,将奏折合上。

魏如海推门进来,端着漱口清茶,观察着沈昭的脸色,轻声道:“陛下,马上就要早朝了……”

沈昭闭了闭眼,道:“传旨下去,今日免朝。”

魏如海应是,将茶放在沈昭手边,就要悄悄退下去。谁知刚迈下御阶,便被叫住了。

“备辆车,朕想出去走走。”

魏如海嘴唇翕动了一下,想劝,可终究没有劝出口,端着拂尘颤巍巍地颔首。

晨光微熹,薄曦初散。

长安街衢笼罩在淡淡的朝霞里,蜿蜒伸展,两边铺子陆续开门扫尘,挂起幡巾开始迎客。

零星的人烟慢慢打破安静,开始了新的一天。

沈昭也想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去哪儿,马车跟在自己身后,走走停停,却走到了别馆。

魏如海会君意,先一步向守卫递令牌,值了一宿夜正恹恹欲睡的守卫们瞬间清醒,惶恐着快步上前跪拜,沈昭只道:“平身,回去,该干什么干什么。”

守卫又乌压压退回去,有个灵巧的,抬手把别馆的门推开了。

徐长林果然也一夜未眠,初冬清冷,百花尽谢,院中光景实在太过萧索,他浑不在意,只坐在石凳上,手里捏着青瓷酒壶,正自斟自饮。

“给朕也倒一杯吧。”

徐长林一怔,坐着没动,只伸手拿过一只新酒盏,斟了满满一杯清酒,推给沈昭。

沈昭撩起前裾坐下,抿了一口,道:“这酒实在难喝,什么梨花白,从当年第一次喝的时候朕就想说了,跟糖水似的,没滋没味,你说你一个大男人,偏爱喝这种娘们唧唧的……”

“我还是有些不明白。”徐长林及时打断他,抬眸看他:“父亲当年既然已经逃回了长安,为什么不替自己申辩?我看了卷宗,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喊一句冤枉,到死都没有。”

沈昭握着酒盏的手顿在空中,少顷,将余下的酒一饮而尽。

“他不能喊冤。当年宋家成为了众矢之的,看上去好像是对叛臣逆将的愤慨,但其实就是外戚专政,挟制皇权,说白了,他们是在逼宫。”

“黎家一心认定宋家为陷害他们的仇敌,又觊觎皇位,忌惮尚未出生的朕。裴元浩和兰陵更是心怀鬼胎,若是不能将宋家斩尽杀绝,他们自己就危险了。父皇起初是想替宋家主持公道的,可是事情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谁都没料到,向来水火不相容的黎氏和兰陵公主竟然会在这个事上达成一致。再加上权势滔天的裴家,局面一触即发,如果不能处理好,那么……”

沈昭从徐长林的手里抢过酒壶,又给自己倒了一杯,仰头喝下,道:“皇权危矣,父皇的皇位极有可能会不保。”

他突然想起了父皇临终时的模样,才四十岁,就像被什么吸干了气血,干瘪瘦弱的像一具早该归于尘土的尸骸。

不禁叹道:“父皇心里太清楚了,他冤杀的是一个甘愿为他死,为他背负污名的忠臣,也许他这一辈子,除了宋玉,再也没有这样的忠臣了。”

院中寂落,安静无声。

徐长林道:“所以他不遗余力地要把你捧上皇位,不惜让你跟兰陵公主做交易,让你娶瑟瑟……”

听他提及瑟瑟,沈昭正在倒酒的手不由一颤,脑中一阵空白,尚未细想,便开口道:“朕已经下旨,赦免当年因宋家之祸而受株连被流放、囚禁、充作奴仆的人——你大概不知,当年傅太傅曾经秘密保下过一批本该处斩的舅舅旧部,将他们划到了流放的名单里,这些人都可以回京,官府会安置他们,尽可能补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