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章(第3/6页)

这老太太就是变着法子的折腾人!

甚至王妃回想起来了,她刚嫁入王府时,老太太就曾以心性不稳为由,让她抄写经文。

就是个套路!!

“那请王爷和二老爷赶紧开始誊抄吧,免得耽搁了老太太考……”考状元?

哪怕并非读书人,王妃在闺阁之中也是学过诗书的,反正让她说出那个词儿,相当得困难。

顿了顿,王妃果断的改口:“免得耽误了老太太进学!”

这话还是有道理的,王爷迟疑了一下:“可老太太说得并不清楚,只道是科举相关用书,又说先供几本启蒙读物……”

“所以咱们到底该供哪几本呢?”二老爷说出了王爷的疑问来。

王妃笑得一脸雍容大方:“那当然是都供啊!”

“你疯了?”王爷不敢置信的看过去,“你知道科举相关用书有多少吗?而且老太太明着说了,必须由我兄弟二人亲自誊抄。还说……”

二老爷接上:“老太太说的是用最差的笔墨纸砚!依大哥之见,老太太此番作为,莫不是为了磨砺我兄弟二人的心性?”

王爷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见他兄弟二人一搭一唱的,王妃就很无语。

这还用得着思考吗?老太太不就是喜欢折腾人吗?不让你们直接用旧书,也不让人去书局采买,既说了要亲自誊抄,又非使用劣等笔墨不可……

总结下来就一句话,逗你们玩儿!

然而,王妃不能说这一切都是老太太拿你俩寻开心的,她只能继续劝道:“甭管老太太的初衷为何,身为子孙,如何能枉顾老太太的意愿呢?她自是想要王爷和二老爷亲笔誊抄的书籍,那就劳烦您二位赶紧用了早膳,一齐去书房用功吧!”

不就是抄书吗?打量谁还没抄过似的。

二太太也是这么想的,当下便附和的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既然老太太喜欢,咱们当儿孙的便没有不给之理。若是不知道老太太究竟想要什么书,大不了就将所有相关书籍都誊抄一遍供上去,想来老太太总会自己拿喜欢的看。”

对呀,就是这个道理。

妯娌俩对视一眼,想起以前府上请了布庄、银楼里的人过来,让老太太仔细挑料子、首饰。

一时挑不出来咋办?看哪样都好咋办?

那就都留下啊!

多大点儿事情呢!

俩人达成了一致意见,双双拿眼看向自己的夫君。

王爷、二老爷:……抄!

**

杨冬燕绝不会想到,自己随口一说,竟然让俩倒霉儿子想了那么多。

所以说,想太多真的是一种病。

至于为什么绝口不提是孙子想考状元一事,杨冬燕也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

主要是这事儿没法解释。

不然呢?她死了才不过短短两年时间,她孙子就有五岁多了?

咋解释?你说这事儿该从哪里说起?

因为没法解释,所以干脆别解释了。也因此,杨冬燕直接就当没孙子这回事儿,把所有的事情都按在了自己的头上。

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咋就不能考科举了?阳间不行,阴间……

还不都是她说了算!

抱着这样的想法,杨冬燕优哉游哉的开始了抱猪崽的日常生活。

春耕很快就结束了,又因为老魏家起了个好头,从去年开始,就有村里人耐不住往镇上赶。其实,打零工一事,原本就是有的,但真正每年农闲都会出门的,却还是在少数。

诚然,乡下地头为了糊口生活,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很勤快的。可所谓的勤快也得看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外出的。

多数人,在农忙时节都是完全不惜力气的,便是农忙结束了,那也可以闹腾菜园子。再不济,有其他人家需要盖房子的,去搭把手就能吃上两顿饱饭,还有结伴去秃头山深处砍木头的等等。

当然,也有少数人骨子里是惫懒的,农忙时节没办法,等到了农闲时,就会忍不住蹲在家里或者村道上,靠跟人闲磨牙混日子。

所谓闲汉便是如此。

很多时候,大家其实缺的就是一个契机,更确切的说,就是个领头人。在所有人都优哉游哉的过日子时,自然没人会主动跳出来搞事的。

可眼见魏家哥俩每年都跑出去,跑大老远不说,还一跑就是好几个月时间,回来不是大包小包的满载而归,便是攒下钱来盖青砖瓦房……

羡慕不?

羡慕就对了。

想学不?

那必须的呀,谁不想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就有那胆子大的,唤了自家兄弟并堂兄弟,十来人一起出门,去的却不是镇上,而是径直往县城去了。

杨冬燕听人说了这些事儿,不禁露出了迷之微笑。

“树挪死,人挪活。都是年纪轻轻的壮小伙子,哪儿能窝在这一方小天地的呢?多出去走走看看,就算不能闯出一番事业来,涨点儿见识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