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今年的万寿礼(第2/3页)

今年谢子安升了山东右布政,主理山东境内一年两熟。他献与弘德帝的寿礼便是一大匣子象征五谷丰登的嘉禾,即一茎两穗、三穗、甚至四穗的稻穗、麦穗,外加一封欢欣鼓舞报丰收的喜报!

弘德帝早通过锦衣卫知道了山东丰收消息,见折后虽觉高兴,算不上惊喜——今年十三省布政不约而同地都给他报了丰收、送了嘉禾。

朝廷以农为本,丰收是地方官员最实在的政绩,但就弘德帝个人而言看嘉禾却是看得审美疲劳了。

作为一国之主,弘德帝理智上知道能吏们当好了差事,合该邀功请赏,而他也当论公行赏,如此方合君臣之道。

不过内心深处,弘德帝总希望官员们日常出些新意,给他找添些乐子,而不是年年月月,按部就班。

“谢尚送的什么?”

丢下谢子安的折子,弘德帝问心腹。

往年谢尚的礼都是和谢子安一道上来的!

“谢状元贡的是一对汉代青铜鎏金灯。”李顺垂目回禀道。

皇宫里存了不少起自商周的青铜器,不过都是食器、酒器、水器、乐器、铜镜、符节、玺印之类。

铜灯也有,但都是唐后,并没有汉代的。

想陛下富有四海都没有的东西,李顺心说:谢尚凭啥去了回陕西就有?

且他大部分时间还关在贡院!

鉴于谢尚出门买大米,回京买宝石以及先前各种买木器裘皮等种种暴发户行径,李顺一点也不信任谢尚看古董的眼光,所以刚刚看到礼册后还特地瞧了眼灯,然后愈加确定谢尚十成十是被人给骗了!

李顺的手心这就为谢尚捏了把汗——陛下可不是谢尚,而这灯连他都瞒不过,又如何能瞒过陛下的龙目?

现就看陛下追不追究了!

“谢尚把他在陕西得的那对青铜油灯进来了?”弘德帝闻言也是诧异,然后便吩咐李顺:“拿来给朕瞧瞧!”

他要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灯,竟然叫谢尚如此相信是个上古古董,还给他进!

看到小太监拿来的灯是一对跽坐侍女执灯形的鎏金青铜灯,弘德帝不禁呦了声,有些意外道:“竟是个人偶铜灯!”

果是少见!

不怪谢尚当真!

等目光扫到宫女手中提着的类似稻棉田诱虫灯台一样的铜灯,弘德帝恍然大悟,忍不住吐槽道:“难怪谢尚要进这个灯,原来如此!”

所以这个灯是谢尚偶然撞到,还是有心人做局?

“点上!”弘德帝吩咐心腹:“朕细瞧瞧!”

瞧瞧到底是什么古怪!

等李顺拿灯油的时候,弘德帝看灯盘有个手柄样的凸起,试探地拉了拉,不想拉动了灯盘,带动原先堆叠在一处的的弧形铜板转开,灯口瞬间变小。

“不错,”开合几回,弘德帝笑道:“这个灯转动灯盘就能调节灯光大小和方向,可算用心!”

除了假得厉害。

就是现今,能调光的灯也是稀罕——宫里也只几处正殿才有,就更别说汉代了!

李顺闻言不敢接茬。他沉默地添了灯油,拨好灯芯,点着了灯。

弘德帝背着手在一旁看着,然后看出了不对——这油灯竟然没有油烟。

这油烟都去哪儿了?

弘德帝疑惑地在灯上敲敲摸摸,然后在侍女的头肩部寻到一处接缝,拧开,发现侍女看似挡风的右手衣袖、身体、下垂的左手衣袖其实是个烟道,烟道的两端一头连着灯罩,一头连通着灯铜盆形状的底座。

所以,弘德帝心说:下面这个盆,并不只是个装饰,而是有用途的。

“谢尚的折子呢?”弘德帝拿着侍女像的右手问李顺。

李顺赶紧拿来,弘德帝两眼一扫便道:“谢尚考证了,说把这个宫女胳膊装回去,底下这个盆装上清水,能消烟洗尘,洁净灯气——李顺,你倒些水进去瞧瞧!”

水倒上,弘德帝想起稻田诱虫灯下的水桶禁不住笑道:“像,真像!难为谢尚寻得这么个灯!”

真是又精致又有寓意。

即便不是汉代古灯,但冲这份心思也是独树一帜。

所以这到底是个什么灯?

弘德帝愈加来了兴致,由此又细看灯座上的铭文。

“建章!”

建章是汉武的宫殿,所以这个灯出自汉武?

认出铭文上的两个字,弘德帝难得的没有吐槽,而是严肃地问李顺:“这个灯你觉得有几分真?”

李顺如何敢乱讲,只道:“这灯造型别致,能自净清尘,为臣生平所仅见。”

“依臣愚见,这主意若是出自谢状元或是谢安人,多半是印图纸放甘回斋销售!”

根本没必要做假古董,担欺君之名!

“你的意思,这是汉武帝的灯?”

弘德帝这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