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山花插满头(九月初九)(第2/3页)

“那就是城隍庙,你也拜拜!”

于是红枣依言拜了三拜。

看红枣拜好,云氏又向着东方拜了三拜。红枣不明就里,便就本着见庙烧香一准没错的想法跟着拜了三拜。

云氏转头看见,不觉笑道:“尚儿媳妇,我娘家合水县在雉水城的东边。你娘家在北城门外,你遥拜父母得对着北面!”

闻言红枣方知道刚云氏拜的是她父母,便腆着脸道:“娘的父母也是媳妇的外祖父母,媳妇跟着娘拜几拜也是应该!”

云氏闻言自是莞尔,就是刘氏听到也不免多看了红枣一眼,心里嘀咕谢尚这个庄户媳妇不只心眼坏,嘴巴也不是一般的溜。

上回酒宴祝酒还可说是云氏预排的戏码,今儿这回却是她亲见的临场应变。

云氏可不是个容易讨好的人,刘氏暗想:但看她现在难得的拿帕子掩着嘴,就知道她有多待见她这个童养儿媳妇——难不成,谢子安和云氏这回娶儿媳妇真的是娶妻娶德?

呸!反应过来刘氏暗啐,心说谢尚这个庄户媳妇除了一肚子的坏心眼,能有个什么好德行?

对着北城门,红枣双手合十,不过念了一声“爹,娘”便觉委屈。

明明近在咫尺,红枣郁闷地想:坐骡车家去一趟来回才半个时辰,偏却因为莫名其妙的风俗而只能在这这里遥拜——这对比前世她同事逢年过节夫妻俩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洒脱来说,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将来,红枣握拳她若能出人头地,有了话语权,她一准仿她公公移风易俗,改了这雉水城出嫁女不能随便回娘家的破习俗!

红枣嘀嘀咕咕地对着北方向拜了三拜。直起腰的时候,红枣看云氏也对着北方在拜,不觉纳罕:她拜北方是拜爹娘,她婆婆这又是在拜谁?

云氏拜了三拜后放下手,跟红枣解释道:“咱们家祖祠在北城门外的谢家村。”

红枣恍然大悟,赶紧地也拜了三拜——在多年媳妇熬成婆前,红枣自觉还得先做好小媳妇。

刘氏、甄氏等人祷告好了文昌帝君,也似云氏一般的四下告拜,红枣见状不免再次感慨一回这世女人没人权——比如似刘氏这种家乡远在京城的,就因为嫁了个外地丈夫,从此便背井离乡,一辈子不再见父母兄弟都大有可能。

人非草木孰能为无情。女人们拥有和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王维一样,甚至更甚的思乡之情,但因为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每每的被把控着社会话语权的男人们所无视……

准备下山的时候,云氏又亲取了供桌上的两个篮子,然后从花篮子里拿出桂花和兰花来给小诗。

红枣看云氏挑出来的兰花桂花各有九支,正狐疑这些花该不是真要全戴上吧,便看到小诗两只手一顿飞舞,就把这许多的金桂秋兰给编成了一张类似发网的花网围戴在了云氏的后脑勺上。

红枣……

云氏自己戴好花后又如样拣出九枝桂花九支兰花,然后叫红枣:“尚儿媳妇,你来!”

红枣眼见躲不过,只得老实地上前——反正不是她一个人满头花,红枣自我安慰道:人跟潮流水跟浪,无所谓了!

红枣人小脑袋不大,加上又戴了头面、菊花、茱萸,下剩的地方也就只够再插个三五支兰草,根本放不下双九之数的花网——横编、竖编都不行。

云氏手扶着红枣脑袋沉思半晌方才言道:“小诗,你编个花环来给少奶奶戴。”

“花环的两端记得留出来,可以插菊花和茱萸。”

小诗受命编花环,碧苔、金菊在一旁瞧得两眼发光——这可是她们的拿手好戏,这个差事她们能当。

待小诗编好花环,由云氏亲自给红枣戴到头上。

如此红枣便就是满头花了!

小诗、彩画她们也戴兰桂,不过一人只得两三支,但饶是如此,也足够她们行动时一身香风了。

至于她自身,红枣则以为就是一盏香气四溢地香薰灯——能熏香全世界的那种。

山上下来,山脚下一处正气的邻水轩堂便就是“户接西山秀,窗临北渚澄”的接秀堂了。

为追寻前人野宴的乐趣,今日的重阳酒席就露天摆在接秀堂前金色的桂花树旁,且男女席间只以菊花花架隔开,红枣瞧见颇为吃惊——说好的男女大防呢?

时老太爷和他的子孙们正在花架前评判菊花,选花王。

红枣看她公公谢子安和谢尚以及其他每一个人头上帽子或者金冠上都簪着菊花和茱萸,戴着秋兰金桂的花环,连德高望重的老太爷也不例外,心中服气——好吧,红枣暗想:苏东坡曾有诗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所以这世人热衷簪花,以此为乐,她也不该大惊小怪,得入乡随俗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