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雉水这个城(第2/3页)

红枣知道这年代女人们做针线其实是一种休息福利,当下也就罢了。

这次进城不卖东西,李满囤没法挑红枣去。不过,这难不住李满囤cc他将两个竹筐叠起来,然后把红枣抱进去,接着自己背起竹筐,最后再拿一根扁担就出了门。

李满囤的打算很简单,先背红枣进城,等买了东西后再挑回来,或者坐车回来。

与上次睡着进城不一样,这一次,红枣一路都趴在李满囤背上东张西望。

高庄村在雉水县的北面,离县城隔了两个村:大刘村和西陈村。

出了村,顺着洪河往南走,走过两三个丘陵,红枣又看到一个小码头,便即问李满囤:“爹,这边就是西陈村吗?”

李满囤摇头:“这是城里周大地主家的农庄,周庄。”

“周庄?”红枣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红枣看着周庄外高高的石头墙以及原木大门,不觉赞叹:到底是地主家的庄子,打这围墙得花多少钱啊!

“嗯,周庄。”李满囤不欲多说。

地主家的农庄和李满囤他们村,可不一样,农庄里面的人虽一样种地,但却都是城里富贵人家的奴隶,被成为'庄仆'。

小时候,李满囤从长辈口中听多了水荒那年一路缺衣少食地悲惨过去,知道当时有一部分人为了一口吃的,就卖儿卖女,甚至自卖自身。

据说,现他们住的这一片地,从大刘村起,往北,经西陈村,再过他们高庄村,秀水村,高桥村,一直到邻县,有大小十来个庄子,而庄子里的庄仆都是那拨卖身人的后代。

似他们高庄村,据说原来就是一个高姓地主家的庄子。只是后来高地主家坏了事,全家被杀,连带这地被充了公,然后用以安置当年水荒的流民,方才有了现在的高庄村。

少时听故事,总以为里面的缺衣少食是人间至惨,而随着年岁渐长,李满囤方知道,天下无事能比过庄仆世代为奴的绝望。

李满囤不欲红枣小小年纪,便知这人间至苦,故含糊其辞。幸而红枣没纠结此事。

走了不到一里地的样子,然后又走过了一段丘陵,李满囤放说:“这才是西陈村。”

西陈村的外面同高庄村似乎没差,村口也有个不大的码头。

过了西陈村,便就是大刘村。大刘村的码头,不是一般的大,停泊的船只也特别多。无数的挑夫似蚁群的工蚁一样,排着队在船上和码头上穿梭忙碌。

码头外载货的手推板车也排成两队,一队进,一队出,秩序颇为井然。

进城的路自大刘村便转了弯cc大刘村村中的大路直通县城的北城门。

穿村而过,红枣注意到路两边的住户差不多都在家门口打了棚子,摆了茶水摊,使家里的孩子或者妇人老人看着。

间或地,还有几家其他棚子,出售黄沙、砖瓦、木柴之类。

红看到这些,禁不住问道:“爹,咱家建房,黄沙砖瓦是不是都这村买的?”

李满囤闻言摇头:“不是。这里的砖瓦都是卖给城里人。价钱贵。”

“我们家用的砖瓦都是直接去砖窑订的。”

没想到自家盖房的砖瓦竟然是一手货源,红枣想,他爹真不是一般的会省钱。

显然地,大刘村比高庄村富裕多了。大刘村的村户几乎家家都是砖瓦房不说,就连看茶水的老妇孩童身上,或项圈挂锁,或簪子手镯,总之,都有银饰,甚至,偶尔还有两个,带着足金耳环。

果然,红枣想,还是要想富,先修路。这大刘村村人的穿戴比城里,也不差什么了。

难怪于氏要把小姑李杏花嫁到大刘村,这大刘村的日子确实比高庄村强。

红枣没问她爹李满囤小姑家在哪儿,李满囤虽然知道但也没提,他父女两个都和李杏花不相熟。

不过,城里,到底还是不一样的。一进城,红枣便即就感到道路为之一变cc一路行来的土路,瞬间变成了青砖石板路。路的中间铺着石板,两边铺着青砖,竟是一点黄泥不见。回首看看身后的城墙,红枣便觉这城墙就好似一道分水岭,把城里和城外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雉水城方圆不过三里,东西,南北两个城门的连线便是东、西和南、北四条大街。四条大街的相交处便是县衙。县衙的南边有孔庙和县学,东边有城隍庙。县城的主要店铺和大户人家便即就集中在这四条大街上。其他人家则分散在四条大街连接的小巷之中。

县城里的店铺,李满囤先前常买的只是一个杂货铺,就在北大街上。县里其他街也有杂货铺,但都不及北大街这家,东西多,品种全。

或许,李满囤想,这就是近着码头的好处吧。

北大街虽然背靠码头,交通方便,但因来往的都是脚力挑夫,街上的店铺都是大碗茶、玉米饼、猪头肉这类的平民吃食,住户也都是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