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两年后(第4/6页)

海浪也有个帮手,是他们村里出来的,要说起来,其实还是个熟人,这就是当年傻乎乎给他们指点了鱼塘的光头。他比海浪大一点,早早就不念书开始下地了,后来改革开放出来做力工。

海浪是在鹏城遇见他的,他过的挺艰苦的,一来二去熟悉起来。他就跟着海浪来省城了。与其在工地搬砖,自然还是在海浪这边更好,海浪也不亏待人,小光头也是个实诚人,俩人挺处得来。

几年的功夫明明很短,但是每个人都有变化。

像是许桃桃的这些小伙伴,基本都算是过的很好的。在这个万元户还很稀罕的年代,他们可以说各个都有六位数的身价。说到底也是这个时代能够造就人,只要大胆一点,可能就会走出一片天。也许不至于做成什么巨富首富的,但是有钱那是一定得了。

而这几个也都是打小儿就踏实的,也能听进去别人的建议,自然不会过得差。

当然,他们过得好,村里人也未见得过得不好。

像是大房的真真,她就在县里开了一家服装店,当时开店的时候是纠结了无数次,再三下定决心的。可是开了之后才知道,这是真的赚钱。

一年的功夫,她就直接买了铺子,现在已经买了两间铺子了。

她没读过很多书,也不像旁人懂的那么多,但是她就想着,家里这些聪明的念大学的孩子都买房子,那她也得买。而且,她也受老一辈儿的思想影响,老一辈儿的,都觉得有个房子才是稳妥。

所以他们夫妻在县里买了铺子之后,已经攒钱定了市里的铺子了,紧跟着,就打算往市里走。

与他们几乎一样想法的是许朗的两个姐姐,他们也是见识到了人家赚钱的容易,自己蠢,就可以跟着聪敏人学。别看村里不少人离开了,但是这倒是让村里人挺高兴的。

他们走了,造纸厂的工作就让出来了。

就会有更多的人可以进入造纸厂工作,城里的大厂也许受到巨大冲击,但是他们这边的小厂反倒是莫名的苟了下来。月月开工资,竟然还挺好。

袁知青当年选择留在当地,其实很多人都是不能理解的,许多外村的知青都觉得他蠢死了。但是现在看来,他这一步棋,那是一点也没有走错的。

他每年的薪水加上分成,自己在做一些小生意,收入是相当可观。

要知道,多少个城里人都面临开不出工资,就连他姐姐的厂子都不行了,不过袁知青倒是给她姐姐指了路子,做个体户,听着不好听,但是实际上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啊!

大家,心照不宣了。

别看许老三他们家好像也没有发大财,甚至没有带领乡亲们如何,但是这么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那真的影响了许多人,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他们村从原来一个普通的小村子,到现在,如果单论起来,都不能说是全县第一号,得说是全市第一号了。

他们村走出去的人多,留下来的条件也好。

而且,这不是依仗任何人,完全都是靠自己努力。

通过自己努力就能获得极好的日子,所以他们村都是很有干劲儿的。

外村,甚至公社和县里的年轻男女,也愿意找他们村的小伙子和大姑娘,又会过日子,又读过一点书,又有魄力。

魄力这种事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外人只看到他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条件好,都觉得他们村里的小伙子小姑娘很能拿得出手,看事情的路子和眼光也行。

却没想过,这是他们从小就被影响的关系。

反正,大家都觉得他们村的人精明又好。

而大房的雪松,现在也在首都,他毕业之后分配到了企业,不过现在好些个国营企业已经开始隐隐的露出颓势了。当然要说不行,那至少也得个七八年,倒闭倒是几年内都不会。

可是雪松本身就不是那种存在感很强的人。所以在企业反而不太习惯,只待了半年,这个小哥儿,难得硬气了一把,直接辞职,背着包袱去首都投靠三叔了。

他也不想赚大钱,就想有个普通的工作而已。

他就喜欢那种不需要他多说话多交际的工作。

许老三倒是没拒绝他,雪松这人还是可以用的,只是,万万没想到,雪松没干两个月,就被常喜看中了。他有时候店里不忙就去常喜那边帮着打下手儿,一来二去,常喜发现雪松挺有天分的。

而雪松也觉得,做厨师这活儿好,自己能给自己做好吃的不说,还不用跟别人交际!

重点,不用跟别人交际。

就默默的干自己的活儿就行,这他当然高兴啊。

他在征求了家里长辈的同意之下,就拜了常喜做师父,现在是常喜的大徒弟。

常喜还有个二徒弟,是陈黎的大侄子,他大嫂家孩子,这孩子也是个贪吃又学习不行的,学习实在是不上进,才十四岁,初中都快要念不下去了,辛辛苦苦勤勤奋奋读一年,考几个大鸭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