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第3/4页)

俞向安:“……”

是我太天真。

之前她是哪里来的自信可以一个人坐火车去找俞向晏?

不是可以忍,但是估计会被折腾的够呛。

好不容易到站了,俞向安呼吸着外面的清新空气,十分感动。

果然是失去后才珍惜。

她回程的时候一定要准备一个口罩。

俞向清已经在车站外面等着了,她举着一个纸皮,纸皮上写着一个俞字。

一出站,俞向安就看见了。

“爸,你看,那!”

俞青山顺势看过去,看到了自己四女儿。

她比下乡之前晒黑了,也长高了一点。

俞青山深吸了一口气,喊了她一声,“小清。”

俞向清听到声音看过来,眼眶红了,“爸,我在这里。”她小跑着过来,看到他们大包小包的,结果了俞向安手里一个包,想要再去拿俞青山手上的,俞青山拒绝了,“我不用你帮忙,你帮你妹妹拿吧。”

俞向安:“在这里等了多久?”

一边问心里有些新奇,她们是两姐妹,长得有三四分相像,看着看着感觉有些奇妙。

俞向清看到妹妹,露出一个爽朗的笑容来,“没多久,没有晚点,一段时间不见,小安,你长高了,还变白了,你看我,现在黑了多少。”

俞向安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看她这反应俞向清哈哈一笑,“你这是什么表情?我下乡又不是你的错,下乡了还想不黑,那得多天生丽质啊。”

看着很开朗的样子。

俞青山点了点头,看着外面的大太阳,“这里去你大队那边远吗?”

“不远,我跟队里借了牛车,就在车站外边,坐牛车回去很快的。”

“你会驾牛车?”

俞向清有些讪讪的,她努力过了,还是不行,“不会,我请知青院一个老大哥帮忙的。”

“对方会不会等得着急了,我们快出去吧。”知道有人在外面等着,俞青山皱了皱眉头,“你不用跟人借车的,这些东西拿得动。”

俞向清摆摆手,“哎呀,没什么的,你们坐车肯定累了,我们回去慢慢说。”

出到车站外面果然有个小伙子站在一辆牛车旁,等在那里。

看到他们出来了,笑了笑,“叔叔你们好。”

俞向清介绍,“这是我爸和我妹妹,这是我们知青院的老大哥郑科,平时挺照顾我们这些新人的。”

俞青山点头,“你好,多谢你照顾我女儿。”

“叔叔客气了,我也没做什么。”

俞向清招呼:“上车吧,别在这里晒了。”

把包裹都放上去,人也坐了上去。

俞向清说的没错,这里确实离她的牛角大队不是很远,也就是坐着牛车走了一个小时。

这比红星大队到公社的距离多了一半,而且看着周围的房屋,还有路过的人的穿着面貌能得出判断,这里比他们那边的生活水平要差一些。

俞青山和俞向安都没说这叫不远的话,俞向清自己心虚了,解释:“这真的不远,往下的几个大队那才叫远呢,最远的那个,要走半天。”

到了牛角大队之后,他们去了俞向清在这里租住的人家那里。

在路上俞向清已经跟他们解释过了,“陈奶奶人很好,但是她儿子在外地部队,没办法照顾家里,她儿媳妇生孙子的时候难产去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虽然不愁吃穿,但是家里缺少人帮个手,她还希望我多少能教教她的孙子孙女读书认字,我们各取所需,处的很好。”

她有些忐忑,怕她爸觉得她从知青院里搬出来太冲动了。

当然实际上,俞青山并没有那么想,他仔细的问了她搬出来的经过,得知是她舍友老是喜欢占她便宜,知青院里又没有其他的空床位,无奈之下才会搬的。

“你做的没错。”

俞向清很惊喜,“爸,真的?你觉得我没错?”

俞青山再一次肯定,“对,你没错,住的不舒心,就不在那边住了,你们知青队的负责人他也没有反对,不是吗?”

郑科点头附和,“是啊,我们大家都有眼睛,合不来搬出来住也挺好的,这也不是头一个,还有其他知青在乡亲那里搭伙的。”

得知那户人家就只有一个老太太,还有两个不足十岁的孙子孙女,俞青山松了一口气,“周围住着什么人家?”

俞向清乖乖的答了,有问必答的样子让郑科看的都有些好笑。

可从来没看过她这幅乖巧的样子,就跟小学生被老师教训的样子。

“我左边住着一户大家庭,家里十几口人,孙子都娶媳妇了,还没有分家,壮劳力多,右边大概100米那户人家住着村里辈分第二高的老太公,距离知青院其实也不远,大概800米。”俞向清知道爸爸是担心她的安全,所以她把周围住的人家都说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