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元起元年的第一件大事(中)(第2/2页)

“咳咳,曹寅和山东巡抚衙门、河道总督衙门联合起来抓人,在当地也不好审问,所以才将人送往京城。具体他对那些造反之事,是知情、还是不知情,又或此人究竟是不是崇祯之子,还要详细询问。”

“谨遵皇上旨意。”

胤禔颔首,又道:“当初皇考为诸弟晋爵,只加了郡王衔,并没有赐嘉号。朕想也该为诸弟赐嘉号了,还有起居注官记档,七贝勒胤祐曾在西征时为国效力,后来又送公主出嫁,皇考在日也曾夸他敦厚稳重,朕也当为其晋爵,封为郡王。”

恩典就像龙卷风,来的如此突然,对于胤祐而言,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胤祐赶紧跪下:“臣谢皇上恩典!臣必定尽心竭力,为皇上办差、为朝廷效力!”

胤祐受封,也是变相告诉大家,虽然皇上没有直接表态,但他不觉得老七的话有什么不对,反对派也该注意一下。

康熙朝有太子作为皇帝某种心意的释放出口,本朝暂时并无太子,只好辛苦皇上的弟弟们,暂且充当某个角色。

其实关注元起皇帝后院的人不少,尤其许多失意者,譬如那些在熙朝能混进乾清门,到了本朝连宫城都进不去的,譬如暂且没被发落的阿灵阿、佟家,亦或是老八。

既然在本朝没戏,那么就要考虑一下日后了,兄终弟及属于做梦,父死子继方为王道。很自然的,大家的目光都落在了紫禁城阿哥所的那位皇长子身上。

既嫡且长,亲妈还在养心殿里住着,是正经的皇帝元配嫡妻。按说这么一个人,如果依照常理,皇上即位之初就该给他个名分。

但他什么也没有……这样一个在熙朝末期被先帝另眼相看,召入宫中读书的孩子,现在却还是个空头大阿哥。底下弟弟们陆续长大,都是一母同胞,都是嫡出。将来这宫中的情况,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先帝当年何等爱重废太子,结果如何?谁说嫡长子就一定能安生坐上皇位的。

感谢康熙皇帝对子侄辈的教育问题抓的很严格,导致这一辈龙子凤孙、近枝宗室、名门显贵的文化水平都挺高的。他们都知道历史上的一段话:

隋文帝杨坚曾经自得的说过,“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旁无姬妾,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

结果,他五子兄弟阋墙、国破家亡,最后齐齐死于非命。

八阿哥府中,胤禩在听说胤祐得封之后,就开始想这件事了。皇上至今连贝勒的爵位都没还给他,自己怕是在本朝也没有出头之日,恐怕要另想法子了。

大阿哥弘晗十六岁,二阿哥弘昱十四,就这哥俩,将来怕是也消停不了。要忍,忍耐下去,机会就能浮现在眼前。胤禩苦笑,他还有别的办法吗?先帝大丧那会,他使劲讨好,也没被皇上看在眼里,还得靠自己。

何况,皇上怕是也不会放过阿灵阿和佟家,这帮自视甚高的墙头草,心里也会恨。破船还有三千钉,若是能将水搅浑,未必事不可为。

端午节后,王士元一家被押解入京,按照胤禔的批红,一路上倒也无人为难他们:都是坐着马车,白日赶路,晚上休息。也没有短缺一应日用之物,算是体体面面的把人送到了。

胤禔并没有急切的发表意见,而是按照朝廷体制,将人关押在了刑部。而后令大学士、南书房学士,以及他的侍卫组成了一个观审小组,旁听刑部会审。

就这样,结合曹寅整理的资料,王士元的人生经历就很清晰了。他自流落在外以后,从不敢说自己的身份,经过一些颠沛流离,也获得了不少帮助,也娶妻生子。早年他在江南,有人知道了他的来历,后来因为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为别人所用,他就带着家人跑去了山东。

就算这样小心,可还是因为他的一点小心思而暴露了身份,他为了稍加怀念先人,按照洪武皇帝给成祖一系的字辈为儿孙取名:长子名叫和岐、长孙叫怡钊。

加上他每年都在固定的日子,带着家人给先人祭祀,从江南查起的时候,就这么一路查到了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