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靠养殖业发家致富的学渣(4)(第2/4页)

王秀芬并没有读过什么书,名字也不会写,这是经验所得。

了解步骤原理,季淮放好手机,和她一起洗鸭蛋。洗好的鸭蛋被放在一边,紧接着是要炒盐。

制作鸭蛋有很多种方法,想让鸭蛋变咸很容易,简易放一些香料和盐,随后倒上白酒,几天也能吃,但这样的蛋白不太好吃,蛋黄的口感也没那么香醇。

要想让蛋黄清亮流油,同时蛋白柔嫩细腻入口含香,就要有复杂的工序。

季家小洋楼旁边是一个老厨房,里面有灶台,灶台上是大铁锅。蒸粽子,做年糕和制作咸鸭蛋的时候,王秀芬总会来这里,她觉得用柴火煮出来的味道比煤气要正宗。

季淮弯腰进了小小昏暗的老厨房,又拿着一个凳子坐在灶台前帮她生火。

王秀芬麻溜洗干净大铁锅,小厨房的炊烟升起,等到火候合适,她往里放入香料。有平常药材店常配的香料,也有山上的一些草药。现在山林减少,很难采摘,她就在后面的小山上种了一些。

季淮对这些草药并不陌生,知道名字,认得出来。

炒出香味,放入盐巴,开始快速翻炒。火候的拿捏一定要稳,她熟练翻炒着,时不时让季淮压着点火,或者多放点柴。

铁铲和大铁锅发出碰撞声,伴随着盐巴被搅动清脆的声音。草药由青绿慢慢被炒干,接着翻炒,又变成焦脆。

王秀芬停下手中的动作,一把抓着浮在细盐上的草药,轻轻一捏,碎成粉末。

“把水倒进去。”她指挥着季淮。

季淮端起地上的水,往锅里倒。

王秀芬用铁铲搅拌着,水很快就沸腾起来,等待盐巴彻底融化,就可以盛起来,放在一边冷却。

芭蕉叶得烧,烧成灰之后,把灰放到冷却的盐水中,搅拌成泥,就可以糊在鸭蛋的表面,摆放在土罐中。

季淮仔细观察王秀芬的步骤,略带生疏糊着鸭蛋。

“你是不是想学?”王秀芬见他这么积极,随口一问。

“对啊。”他快速应,糊好了一个蛋鸭放到土罐中,“您老了,这不就后继无人了吗?我当然得学,将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他养了一千只蛋鸭呢,等到下蛋的时候,每天能下一千颗蛋,一个鸭蛋制成咸鸭蛋能多卖好几毛。

“我们的咸鸭蛋和外面不一样,做了好几十年了。”王秀芬又开始回忆,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上一辈做咸鸭蛋,挑着咸鸭蛋走路去好几公里的地方卖。

因为会做咸鸭蛋,还养着鸭,他们家生活一直都不错,饿不着。

把所有的鸭蛋都裹上一层盐灰泥,季淮把土罐也搬进去一边的小屋子里,等到十多二十天后,这批鸭蛋就能吃了。

有了想学习的心思,季淮就开始付之以行动。

他干完活就去芭蕉地扯上一些干枯的芭蕉叶回来,再去鸭棚捡回十个蛋,从洗蛋到炒盐,他独自完成。

王秀芬就在一边看着,给他讲解,教他技巧。

炒盐这一步最是累人,;得连续炒半个小时以上,这个过程让他的手臂非常酸软,简直要废了,比干活还累,却还要坚持炒着。要逼出香味,但不能糊,味道会被破坏。

他烧着芭蕉叶,昂头看王秀芬,“一定要用芭蕉叶吗?别的行不行?”

两只小小的萨摩耶在他身边乱跑着,季淮用手把它们赶远点。这两只东西太粘人了。

“用黄土、用白酒,都行,不过我们家除了芭蕉叶,就会用水稻的秸秆。”她说完强调,“一定要是糯米稻,其他的不行。”

季淮受教。

之后好几天,他每天都会制作十个咸鸭蛋,装入玻璃罐里,放在土罐旁边。他要看看,自己做的和王秀芬做的有没有差距。

九月上旬。

鸭棚里的鸭子已经养了好几天,迅速长大着,其他的两个鱼塘也被清理消毒完成,已经准备放入鱼苗,温芸的军训也结束了。

学校派车接她们回来,虽然不舍和教官之间的感情,但重获自由明显更很开心。

温芸和季淮半个月没联系了,她的手机还锁在寝室的柜子里,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开机,要和他联系。

手机一开机,信息就一条接着一条,不断震动。

其余三人都在收拾东西和洗澡洗头,顺便吐槽这般时间的悲惨生活,温芸拿着手机走了出去。

他给了发了好多条消息,知道她不会回,但断断续续都有发,有些是照片,有些事视频,有些是文字,明显是在和她分享。

她点开视频,满屏都是鸭子,“嘎嘎嘎嘎……”一直在叫,还有条小狗在欢快跑着,最新的照片上是好多鸭蛋。

他说他在做咸鸭蛋,语气里带着得意,当时应该挺高兴。

温芸脸上绽放出一丝笑纹,还未回他,就看到他打了电话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