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第2/3页)

他与二哥不相熟,儿子交在二哥手里,远不如就在十四弟手里让他放心,这么多年了,十四弟对儿子和侄子侄女们,那是没得说,而且动手打人生平也就只有过一次,打的还是舜安颜。

那时候这事儿听起来惊悚,现在回过头来再想,他若是十四弟,也得把人揍一顿,是个人就不能忍。

九爷把儿子放心大胆地交给了十四弟,要不是两家住的不太远,儿子跟弘易也都是定了亲的人,明年就要大婚了,他都想效仿当年的四哥,直接把儿子打包放十四弟府里头。

怡亲王这边就更放心了,作为兄弟们当中子嗣最昌盛的一个,怡亲王儿子多,女儿多,嫡子嫡女也多。

他作为议政大臣,还要统领礼部,内务府那边也归他管,一个人忙得恨不得当两个人使,能留给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本来就不多,再分配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就算弘昌是他的嫡长子,比别的孩子在他心里边的份量更重些,但也就是那样了,基数本就不大,分出来的又能有多少。

所以,怡亲王也就只跟十四弟打了声招呼,十四是弘昌的亲叔叔,随便管,随便罚,玉不雕不成器,人亦是如此。

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同样都要上朝参政,兄弟们见面的时间很多,敏亲王隔三差五还会向十四问一问自家儿子的表现,怡亲王问都没问过,明明他与十四都是议政大臣,见面的机会更多,却没问过一句。

胤祯倒是能理解十三哥,他要是有那么多的儿子,应该也管不过来,所以他和福晋才只要一个的,但是放到弘昌这孩子身上来看,再怎么理解十三哥,也觉得有几分心疼。

才比弘暲大了两岁,但却比弘暲成熟多了,也努力多了,胤祯有好几次都看见弘昌眼睛里的红血丝了,明明他都已经嘱咐好底下人了,既不能让这俩人觉得轻松,但也不能让孩子累着。

弘暲却是没累着,有时候下了衙门,就直接跟着他去府里‘蹭吃蹭喝’了,弘易回来的时候,他们俩再加上弘暄能把大半个京城都给逛一遍。

到了弘昌这儿,差事其实安排的也不算重,可这孩子就是太想做好了,一张一百分的试题想做出一百二十分的成绩来,那不是为难自己嘛。

胤祯本来计划的是三个月,先让底下人带着学学工部最基础的东西,但这么瞧着,他实在忍不住把计划提前了,不过一个半月,就把人安排到自己身边亲自带着了。

弘昌早在读书的时候就是这个熬法了,那个时候他不适合管,也不能管,孩子想上进,谁还能拦着。

但是如今都已经到了工部,一旦这个习惯养成,可想而知,弘昌剩下的大半辈子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这么个熬法,简直不把自己的寿命当回事儿。

为了一碗水端平,胤祯不光是提前把弘昌放到了自己身边,弘暲也跟着一块,不会休息,不懂得放松的人,怎么能活得长久。

胤祯给两个人安排不同的差事,认真做,在衙门里头就能完成,不需要带回府去,衙门之外的时间,他就带着弘昌和弘暲去看人踢蹴鞠,偶尔的时候也带着两个人亲自下场,在街市上逛一逛,休沐日的时候去山上走走,去寺庙里头逛一逛。

天大地大,有什么!么事儿是不能想开的呢。

胤祯说话直接,很少有拐弯抹角的时候,跟侄子说话也是这样。

“世子之外只有一个,但你是嫡长子,只要德行不出差错,就没人能越得过你去,也没必要非得处处强过你的弟弟们,这世间有的人擅长教书,有的人擅长画画,还有的人擅长写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你虽然是长兄,但毕竟没长三头六臂,不可能处处都强过那么多的弟弟。”

“且不说,你这样日也熬,夜也熬,活的得有多累,关键是对身体也不好,你在皇家学院也是学过医理的,应当知道熬夜对于身体的损害,英年早逝的人,那可多了去了,你可别存侥幸心理,身体再好,也不经折腾,到时候你想想,你也就是让所有人都觉得你是实至名归的世子,那又有什么用,还是活的长久最重要。”

活着,就算是有人看不惯,那就让他看不惯好了,投胎这种事情也是技术,把自个儿熬死了,那才是一无所有。

话糙理不糙,弘昌几度瞪大了眼睛,四下张望,就怕被旁人听了去。

十四叔虽是好意,但这话听起来实在不讲究,说给他听也就算了,可不能让旁人听去了,有碍十四叔的名声。

“侄儿明白十四叔的意思,也知道这段时间您用心良苦。”弘昌说着说着,耳根子就红了,说话声里微微带了些鼻音,“我之后会尽量调整的,不会影响晚上的休息,争取活得长久。”

十七八岁的孩子,哪儿有不爱玩儿的,尤其是从来都没怎么玩过的孩子,弘昌很有自制力,在衙门里的时间,几乎没怎么开过小差,不过下了衙门,跟着十四叔宫里宫外的走动,才发现生活也可以这样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