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丹凤翔 第十一章 宫阙山陵崩(第4/7页)

太子妃便略一思忖,抢在汉王妃再度开口之前安抚道:“太子殿下幼承庭训,自是与先皇情深义重,不免哀伤忘记了时间。既然大家都不愿看着太子殿下哀毁过度,误了国事,劝诫太子殿下的话,自是由我去说会更为妥当。”

说完,起身往外去了。

见太子妃去了,众人虽然依旧哀哀哭泣,但声音却比先前低了好些,有些索性收了泪,只在那里哑声干号,怀里各揣心思。众人正在揣度间,忽见太子妃回来,跟着内侍疾奔而至:传太子旨意,将日夜哭临改为早晚各一次。

今儿个本是第三日了,这样算下来,大伙儿只需傍晚时分再哭一次即可。

大家松了一口气,这一下,众人谢恩之余,看向太子妃的眼神里又多了一层敬畏。再哭下去,就多了几分真心。

之后三日,在文武百官、宗室宗亲们的连番上谏劝进中,太子朱高炽推辞再三,方才择日进行登基大典。

八月,从永乐二年就被立为太子,当了整整二十年太子,时年四十六岁的朱高炽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登基后,洪熙帝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以及永乐年间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像之前蒙冤受屈的解缙家属还乡,随后让其儿子入朝为官……并恢复一些永乐年间被抓捕的大臣官爵,加封了有功之臣。

英国公张辅出掌中军都督府,加太师衔,支双俸。文渊阁大学士杨荣任工部尚书,兼太常寺卿,金幼孜兼户部右侍郎,另一位阁臣杨士奇兼礼部左侍郎加华盖殿大学士。黄淮、蹇义、夏元吉等东宫属员原被抓的陆续被放,并相继进了尚书、侍郎等职,由正五品的大学士一跃成为正二品、正一品大员……

众朝臣见夏元吉等人被放出论功行赏,纷纷羡慕。

但那户部尚书夏元吉的这份恩赏,别人想要却也不可能,夏元吉当初下狱是因为永乐十九年进谏阻止永乐帝第三次亲征漠北的鞑靼,因为永乐帝这个人独断专行,所以群臣就没有一个敢为此说话,只有他拼死相劝:“此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勿劳车驾。”

那次进谏惹得永乐帝大怒,将夏元吉当场下狱,甚至打算砍了他,幸亏大臣们劝说才得以作罢。

夏元吉等人这一得重用,朝臣们自是明白,这天下,从此就是洪熙帝说了算了。

洪熙帝登基以来,不仅是有功的文武百官各有封赏,还大赦天下。

作为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洪熙帝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大力巩固大明帝国的基业,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和儒家的认识。

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

为了取得直接的评价和利于揭露贪污腐化,洪熙帝直接给予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稍后还有夏元吉每人一颗银印,上刻“绳愆纠谬”的格言。命令他们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任命寻求合适的人选。

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北方人天性淳朴忠贞,虽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文采出众的却较少,为了保证文官科举制度不偏袒南方人,于是洪熙帝规定了科举份额,以保证北方人占全部进士的四成。

洪熙帝试图纠正永乐时期司法的弊病,十一月,命令内阁会同大理寺等司法官员复查案件,此外,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和除谋逆之外,惩处时不再株连犯人的亲属,废除了违背儒家的仁爱原则和孝道伦理的一些做法。

免除受自然灾害的人的田赋,并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以保证其恢复生产;下令减免赋税,对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

同时,还将军内所养官马分给各卫所民养,以减轻其负担。采纳夏元吉所言,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

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均释放为民,听其还乡;因言事谪戍者照此办理;又设南京守备;官吏谪隶军籍者,均放还乡……

可有可无的官员被解职,其他的官员在70岁就奉命退隐;失职的官员降职,有突出才能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