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 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第3/7页)

这一事件里,真宗和刘娥得偿所愿,既得到了一个货真价实的皇子,可以免去宗室继承的烦恼,又能够有理由堵上满朝文武的嘴,将刘娥立为皇后。

整件事的经过,真宗一直有份参与。刘娥这一年四十五岁了,已经不太可能再生得出儿子来。在史料中记载,李氏怀孕后,真宗带着李氏走上高台时,李氏的玉钗坠落而不碎,他因此认为是生儿子的吉兆。然而他还是对外宣布,生下皇子的是刘娥,因为他所爱的,想要册封为皇后的女人,只有刘娥。

当然,在刘娥被封为皇后不久,消息渐渐地泄露了,这件事本来就没有瞒得很紧,但是刘娥已经是皇后了,就算小皇子不是她亲生的,在名分上仍然算是她的儿子,所以就算揭露了,也没有办法再把她拉下皇后宝座,更何况,当时真宗是她的支持者。

这段故事被后世演变成《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则是在明代。明朝宫闱中发生过两件夺子杀母的惨案。一个发生在明宣宗时期,宣宗的宠妃孙氏为了做上皇后之位,秘密将一名宫女生下的儿子夺为己子,即明英宗朱祁镇,并害死皇子的生母。孙妃则因此做上皇后、皇太后,得享终年。那名惨死的宫女,虽然生下过皇帝,却死得无声无息,连姓名也无从得知。而终明英宗一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为何人。另一桩发生在明宪宗时期,明宪宗宠爱比他大十几岁的保姆万氏并封为贵妃,万贵妃无子,宫中所有妃嫔凡是怀孕均被她杀死,唯有一名纪氏宫人逃过一劫,生下一子,即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但是万贵妃发现后,即将纪氏毒死。

这两桩事流传到民间,连普通百姓也感慨不平,但是又不敢直说当朝皇帝的事。戏剧诗歌中向来有为了避祸而“指汉为唐”的传统,比如白居易写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长恨歌》开篇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戏剧更多借古讽今,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百姓就编派汉光武帝刘秀将开国功臣统统杀光的戏《二十八宿上天台》,编派宋太祖赵匡胤杀了义弟郑恩,郑恩之妻陶三春兴兵,赵匡胤赔罪的戏《打龙袍》。于是《狸猫换太子》就此出笼,那些被害死的皇子生母,在戏里不但逃过一劫,而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做回太后宝座,终于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害人者得到报应。借着戏文来骂孙太后、万贵妃,也同时把明英宗明宪宗涮了一把。而刘娥同刘秀、赵匡胤一样,也替后来朝代的宫闱血案背上了黑锅。

而在当时,李氏则一直留在刘娥的身边,逐步被册封为崇阳县君、才人、顺容等位,并且此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刘娥还派刘美前去寻找她的亲人并封官。李氏也明白,真宗对于她毫无兴趣,和有可能成为白头宫女的结果相比,她虽然有失去儿子的心酸,但是家族的显贵和女儿的出生,也使得她非常认命地接受这种安排。再说,小公主出生后一直体弱多病,直到真宗将小公主舍入道观,出家为女道士,这位公主才顺利长大,也因此李氏更认为自己无福为母,所以终她这一生,默不开口。

还是那句老话,掌握皇权是件体力活,刘娥自封为皇后以来,真宗的身体也渐渐走向下坡路,而刘娥不仅熟读经史,而且在这三十多年里,一直追随真宗,对于他的思想政见都极为了解,更兼记忆力超强,思路敏捷善于分析局势,真宗渐渐在政事上依赖刘娥作为助手,时长日久,刘娥虽然人在后宫,但是对整个朝廷中的局势变化已经一目了然,甚至也对真宗的执政有所影响。

当时的宰相是王钦若,他精通史学,满腹才学,只可惜貌丑心也丑。他先是排挤陷害掉“澶渊之盟”的大功臣寇准,再利用天书事件,将大权揽于一身。王钦若揽权久了,自然就开始不稳定。宋代的宰相一般位置都坐得不长久,为了防止相权过大,皇帝总是时不时地给宰相们实行轮岗制。赵普曾经三度为相,吕蒙正也曾经三度为相,说明他们做宰相再称职,皇帝也喜欢给他们轮轮岗。

王钦若当初,也是看准因为寇准权势过大,到处插手其他政务,连皇帝的话都不放在眼中扬长而去的情况,才适时挤走寇准,得居相位。现在,则是轮到他自己掌权过久,被副相丁谓挤下台去了。

丁谓跟寇准原本是好朋友,这事儿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丁谓挤下王钦若之后,不但没有自己争取上去,反而一力推荐被王钦若排挤掉的寇准重新任宰相之位。但是寇准任相之后,很快又跟丁谓发生了矛盾,可见权力面前,友情的确是很薄弱的。

真宗晚年多病,每次病发的时候,政事只能交给皇后刘娥。而宰相寇准对此深为不满,这时的寇准也同当年的寇准不一样了,他为了重新得回相位,不惜制造“天书”祥瑞,亲手去操作自己当年极力反对的事情。而他一旦得回相位,也对于权力十分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