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左拉与乔治·桑(第2/4页)

*

经理和德加谈完了,很快带着文森特离开画室。离开前,文森特跟维塔丽约好了,后天她去古皮尔公司先看看,然后她返回鲁昂的时候,也带他去鲁昂。对大客户当然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了。

等古皮尔的人走了之后,德加才笑着说:“你也看看,我这儿有什么你喜欢的画。你要知道,古皮尔卖我的画是要抽佣金的,不如省了这笔开销。”

“我喜欢颜色比较透彻轻快的作品,福楼拜先生的母亲去世后,他心情一直不太好,我想庄园里应该从窗帘到装饰物都尽量鲜亮一点,颜色明快一点,这样人的心情也会跟着比较舒畅一点。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在它们的艺术性,它们当然也是装饰物,是让人愉悦的装饰物。”

德加微笑,“你说的对。艺术性是一回事,要让没什么艺术欣赏水平的人能感受到画作中的激情和魅力,那才是不容易呢!”

维塔丽总觉得德加的态度有点嘲讽。艺术家么,大抵都是傲气的,未成名的时候或许还会不自信,怀疑自己没有艺术天分,但已经成名的画家几乎都有那种“艺术家气质”,说好听点是“狂放不羁”,说大白话就是“爷最烦俗人”。

虽然公认的天才只有数学和音乐,但绘画和写作无疑也是需要天分的,先天因素占比极大,同样的老师教导、同样的或练习,前提条件相同,有些人就是会比大多数人更轻松的达成目标。

当然,性格也很重要。比如塞尚要是因为“巴黎沙龙”多次拒绝而放弃绘画,日后美术史上可就没这号人物了;再比如一个天才神童因为无法定下心来做完一件事情,干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人最后也就磨灭了灵气,浪费了“天赋”,变得泯然众人矣。

无数前例证明,天赋加上毅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哪怕你生前籍籍无名,至少死后家喻户晓,也算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证明你曾在这个世界上“来过”。

*

画家都是勤奋的,不如此无法提高技巧。德加也不例外,画室里堆放着大量成品、半成品,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素描、速写、雕塑,德加把她当大客户对待,随便她挑选喜欢的作品。她挑了十几张小尺寸的画作,主要是水粉和水彩,德加将这些挑选出来的画作放到一边,约好明天福兰帮她送来定金,德加要给这些画作配上画框,她离开巴黎前两天会过来取画,并支付尾款。

德加卖了十几张画,算了她一个很优惠的价格,只要了2000法郎;维塔丽觉得实在太划算了,都没怎么砍价。双方皆大欢喜。

德加还说:“你那天早点过来,上午就过来,我给你画一张肖像画。”

这可是极好的,维塔丽立即同意了,“好,我会提前送信通知你我哪天会来。谢谢您,德加先生。”

*

眼看着维塔丽不到一个小时时间就花掉了2000法郎,福兰和德拉埃都表示受到了惊吓——2000法郎足够他俩在巴黎过上一年,还能过的相当不错!

维塔丽大概是因为被加百列居然一年能有5000法郎生活费的档次提高了眼界,现在压根不觉得2000法郎是很大一笔钱。

她是在考虑,该用自己的钱支付这笔画款呢,还是用福楼拜的钱?要是用自己的钱,那就算是她自己的,过个几年,这批画至少能翻一倍;要是过上50年,这批画至少翻10倍乃至几十倍都是有可能的;要是用福楼拜的钱买,那就不是她的。

艺术品投资也不是临时起意才想到的,鉴于这个时代当代画家的画作不怎么值钱,真要做艺术品投资,短期内无法出售回本,只能当做遗产留给后代了,是不太划算;但想想50年后这些画家的画作就会价格飙升一画难求,想不让她在这个黄金时代收购超便宜的画作,那不可能。

以后就是子孙再败家,随便卖一幅画也够他们用很久了,这才能显示出她这个老祖宗的远见卓识和犀利眼光。

她想得倒是美滋滋的。

有钱人为什么热衷买珠宝和艺术品,珠宝肯定是最好随身携带的财产,艺术品则可以在不怎样的年景出售,以维持生活,那些贵族后代败家子们都是这样,没有赚钱本事的,只能靠出售祖先的收藏品度日了。谁也不能保证后代个个有-->>

出息,万一出一个败家子,可够瞧的——

她好想笑话自己,想得也太长远了,都还没有影子呢!

不过,不管将来怎么样,现在趁他们的画作价格不高,多买一点,绝对没错!

反正她的钱放在银行也就是白放着,5000法郎现在增加了一些,到了8000法郎,但还是少得可怜的一笔钱,不如拿出来投资好了。普法战争打完了,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几十年,完全不用担心再来一场战争弄得兵荒马乱,这几十年法国的大环境应该还是相当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