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我佛慈悲(17)(第2/3页)

在满室神佛沉默的凝望中,小小的男孩端坐在蒲团之上,佛烟袅袅,梵音阵阵,低低的佛号声不绝于耳。老和尚站在他身后,拿着剃刀一刀刀割掉他的头发,露出淡青色的头皮来。

男孩眉目低垂,神情安然,身体笔直不动,金黄色的烛火光压在他的身上,神光暗藏,宛若一尊小小的佛像。

修真无岁月,一晃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当年的男孩,现在定已经长成了少年。

净土宗和临清派一南一北,几乎横跨了整个大梁,是以他和乐景这些年一直没有见面,一直是书信往来。

乐景这些年一直闭关不出静修,所以都是由他写信过去告知他外界消息。

想起这两年他在凡间的种种见闻,苏简深深皱起了眉头,胸腔溢出一声轻叹。

要变天了啊。

他吹干墨水,从储物袋里掏出一盏莲花灯,花蕊处蓝色烛火幽幽,信纸穿透火苗,立刻消失不见了。

……

清风不徐,竹林飒飒,竹叶簇拥的深处立着一家茅草屋,从茅草屋里传来沉闷的木鱼声。

一名少年端坐在茅草屋里,阖着双目,眉心一点红痣残血般妖艳,他一手数着念珠,一手不紧不慢的敲着木鱼。

不知过了多久,少年睁开眼,双眸金光连连,流动着古金色的森严。他眉眼淡然,淡金色的佛光自他身下的红莲发出,黄色僧衣无风自动,在佛光的浸染下微微放光,远远看去宛如神佛降世。

几息后,少年全身金光一收,僧袍衣摆落下,竹林内的风也停了。

白莲灯座上火苗一阵抖动,从里面吐出一封信。

乐景伸出手,信准确无误飞到他的手中。

乐景拆开信,映入眼帘的是苏简熟悉的字迹。

这些年因为他一直闭关潜修,所以只能由苏简来信告知他有关外界的情报。

这次苏简的来信,告诉了他一些很重要的事。

边关是越来越乱了。

北荒城位于大梁极北之地,与草原部族毗邻而居,自古以来就是战乱纷争之所。

特别是在大梁国力日渐衰弱,军队承平已久磨光了血性后,每年秋冬季节,草原部族都会跑到边境各城来打秋风,犯下了抢劫、奸淫妇女、屠杀百姓等等恶行。

所以大梁人都又恨又怕地称呼他们为蛮族。

可是凡间的纷争绕不了佛门的清净。

净土宗僧人日复一日的念经,超度死去的怨灵。

特别是百年前人妖大战后,北荒城作为主战场之一,地下埋着几十万人妖的尸体。人妖大战最终以人族获胜,妖族退守雪原告终。

北荒城也彻底成为了一座死城,城中终年飘散着锁魂的怨鬼。

若不是有了净土宗数年如一日的净化超度,只怕满城人的魂魄都被怨鬼给拘了去。

只是蛮族这几年小动作频频,是越来越不安分了。

虽然被统称为蛮族,但是草原上可是盘踞着大大小小的十几个草原部族,原先他们光顾着内斗了,对大梁危害有限,所以大梁的皇帝才能安枕无忧。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草原部族在某个强有力领导人的领导下,从之前的一盘散沙串拧成一股绳,野心也因此越发膨胀。

在加上自百年前人妖大战,妖族战败后就蜗居在了草原上,和蛮族厮混在一起,成为修真界的心腹大患。

眼下大梁势弱,蛮族和大梁必有一战。

那场未来的战争,或许就是应验到了这里。

自入净土宗后,乐景已经闭关了十年。

苍生有难,是时候破关下山了。

乐景站了起来,抚平僧衣上的褶皱,不疾不徐走出了茅草屋。

竹林清幽,黄衣僧人漫步其间,更给此情此景增添很多禅意。

走出竹林时,乐景看到了熟悉的僧衣。

熟悉的老人正手持念珠,微笑着注视着他。

乐景微微躬身,双手合十,“师父。”

惠通问:“你要去哪里?”

乐景恭谨回答:“去我该去的地方。”

惠通望着自己最信重,最宠爱的弟子,目光慢慢染上淡淡的遗憾和叹惋,“当年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你可还记得大势至菩萨的回答?”

少年僧人低眸回答:“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何解?”

“六根清净,了无杂念,念佛不断。”

惠通盯着他,“你还要去你该去的地方吗?”

“弟子不才,现在只记得药师佛所发的十二宏愿。”

惠通脸颊一阵抖动,脸上难得浮现颓唐之色。

他几乎有些徒劳地劝道:“你所行之路,处处业障,举世因果加身,广得报应,难得善果,即便如此,你也还要去吗?”

日光下,少年僧人剔透双眸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脸颊洁白如玉,清雅温润,宛若供奉在佛前的白玉,一举一动都浸透了神圣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