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民国之写文(37)(第2/3页)

既然事情已经曝光,乐景也就没想隐藏了,所以半个月前就大大方方向王主编告知了他就是守夜人这件事。

王主编在得知乐景就是被当局封杀的守夜人后,第一反应就是他们报社一定要更加小心谨慎隐瞒他的个人信息,要是被人知道林钟七就是守夜人,当局再来一次封杀的话,他们报社哭都没地方哭去。《王朝崛起》现在可是他们报社不折不扣的摇钱树。

至于杨经纶那边,乐景打算等他像王主编那样主动发现时再告知他“真相”。他这个人一向是一碗水端平的嘛。

所以这次杨经纶上门来,就正好看到了乐景和王主编相谈甚欢的模样,他疑惑地问道:“这位是?”

乐景笑眯眯地说道:“介绍一下,这是《北平小说报》的主编王熙贯先生。”

杨经纶当然知道《北平小说报》,对于王熙贯也有所耳闻。

有道是同行是冤家,杨经纶一边热情和王熙贯握手,一边在心里嘀咕道王熙贯找来干什么?该不会是约稿吧?这也不对啊,李先生的风格明显不适合《北平小说报》啊。

《文学报》和《北平小说报》两者的受众定位不同,所以功能定位也不一样。前者受众是文化精英,所以刊登的文章也都以政论和针砭时弊的严肃文学为主,后者的受众囊括三教九流的人物,功能定位就是娱乐休闲,所以刊登的都是趣味性很强的通俗文学。因此二者向来是井水不犯河水,两家的作者也从不流通。

杨经纶试探道:“王先生这次来,是来向李先生约稿?”

王熙贯笑着看了乐景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促狭,故意慢吞吞回答:“我是来向林先生收稿的。”

“林先生?”杨经纶愣了一下,随即好像想到了什么,失声问道:“难道是林钟七先生?”他惊喜地环顾四周,“林先生也在?在哪里?”

乐景咳嗽一声,慢悠悠地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杨经纶的视线猛地跳到了乐景身上,他干笑一声,“该不会……?”

乐景笑道:“没错,你口中的林钟七,就是区区不才在下了。”

杨经纶接下来的表情格外精彩。据乐景的观察,此时他的心情就类似于后世娱乐圈粉丝发现自己心目中冰清玉洁的爱豆私下里竟然是个光着膀子抠脚的东北大汉,这可是一起足以引发无数粉丝脱粉回踩的严重人设崩塌事件。

乐景耐心地给了杨经纶一点反应的时间,却见杨经纶在最初的震惊过后,脸上竟然浮现了娇羞的红晕?

杨经纶羞答答地说:“其实,我也在追《王朝崛起》……”

乐景这下真的有些惊讶了,“我之前从未听你说过。”

杨经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那什么,我不是之前怕先生不喜欢看这些小说,所以我一直没敢说,没想到《王朝崛起》竟然就是先生写的。”

行叭。

这下剧情走向已经变为东北大汉竟然是自己粉上的新墙头的离奇展开了。

杨经纶虽然说得委婉,但是乐景也明白他的意思。文学圈也是有鄙视链的,好多正经的文人其实是不太看得上那些写市井通俗小说的作者的。因为古往今来,那些写出足以传世的通俗小说的作者大多都是科场失意的落魄学子罢了。别说进士了,秀才就算他们中的文化人了。四大名著的作者,也就施耐庵一个人是进士。《聊斋》有名吧?可是蒲松龄就是一个屡试不第,挤不进主流文学圈的穷贡生罢了。

当然这并不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因为那些顶尖的文化精英们都选择修经史去了,一些老谋深算之辈,譬如司马光,这个官场老油子撰写的《资治通鉴》可是研究的政治厚黑学和帝王心术。偶有一些惊才绝艳之辈,比如王阳明,他通过写文来宣扬自己致良知的心学,门生者众。

主流文化圈对市井通俗小说的鄙夷一直到了清末民初才得到了改善。

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小说的划分,这一套其实是从西方那里传来的。如今华夏的现代文学不过刚刚起步,虽然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现在流行写白话小说,但是华夏受西方影响太深,主流文化圈都重视悲剧。他们认为悲剧才是有艺术价值的。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写严肃悲剧的守夜人逼格就天然比写爽文的林钟七高。再加上《文学报》本来就是严肃文学的大本营,杨经纶喜欢《王朝崛起》还要像个深柜一样偷偷摸摸的也就不奇怪了。

杨经纶现在对乐景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在他看来李先生既写的了《名妓回忆录》《鼠眼看人低》《最后一个不吸毒的人》这样立意深刻,用词辛辣的严肃文学作品,又能写出如《王朝崛起》这样天马行空妙趣横生的市井通俗小说,切换不同文风运用自如,真可称得上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