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第5/8页)

势必要民怨沸腾,谩骂到天子脚下,朝廷无法交代了,皇上才会大发雷霆。

只是五皇子没想到,还没等他将此事收尾,斜里突然冒出来个深夜进宫的丞相,让东窗提前事发。

五皇子脸色难看,这样一来,他就什么功也没立下了。还哑巴吃黄连,变成了“脑袋糊涂、抓错了人、办事不力”的蠢货。

皇上罚了他的俸禄。

不过令五皇子心情好的是,太子这么一禁足,还不知何年何月能重返朝政。连太子印都被剥夺了,看来皇上怒气很重。

他唯一不明白的是,丞相一向站在太子那边,为何突然反水?

他不明白,皇后以及太子其余党羽也全都不明白,因此而和丞相几乎断绝了往来,有了隔阂。

……

然而,这件事,丞相在金銮殿上说中了一点,太子脑子平庸,是不可能这样完美的善后的。

太子贪财,二皇子低调,三皇子贪色,五皇子好功。

去年趁着灾荒之时大量敛财,这件事的确是太子所为,御林军翻出来的账簿也证据确凿。开了春之后,太子按捺不住联络了胡商,借由胡商之手洗钱,也确有其事。

只不过,接下来的一切事情,便与太子无关了。

二皇子查到太子敛了财这一点之后,筹谋了一个很久的局。胡商进城之前,他秘密绑了那胡商的妻儿,让胡商听从他的派遣。这件事追溯到胡商进城之前,胡商没有行踪,根本查不出来。那胡商明面上是被太子选中洗钱,但实际上是二皇子送到太子跟前的。

太子蛰伏了一个冬季,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洗钱的突破口,再加上这胡商办事能力极强,便在几月前的那宴席上,与之合谋。

太子只做了这一件事。

接下来找到身家清白的替死鬼、尸体冲撞太后一事,全是二皇子暗中所为。原因无他,和五皇子一样,是为了激起民怨,等到民怨足够之时,再一举揭发此事,这样太子才能死得更快。

原本在他的计划里,挑破这件事的要么是五皇子,要么是陆唤。

若是五皇子挑破,他便能让太子倒台,五皇子与太子/党结下血海深仇。

若是陆唤挑破,他不仅能让太子倒台,还能让五皇子落下个办事不力的坏名,还能让陆唤与太子/党结下仇恨。

无论如何,鹬蚌相争,他都能坐享其成。

然而他将别人当棋子的时候,却没料到,陆唤先他一步。

陆唤将丞相的眼线引到西市醉花楼,将这把刀转移到了丞相手中。

陆唤其实也只做了这一步,还是相当于自保的一步。他见过皇帝,其实很了解皇帝的秉性,要说眼线,哪个皇子府的眼线都没有皇宫里的那位的眼线多。在京城里,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瞒过皇帝。

因此,半路换了丞相的信的,其实是皇宫里那位。

太子本人可能不信,一门心思想让丞相倒台,削弱丞相与太子/党之间联系的,其实是皇帝。

皇帝见陆唤将丞相送上门来了,顺势推舟,将告发此事的帽子安到了丞相脑袋上。之后太子无论如何,太子/党与丞相之间的嫌隙算是大了,极大程度地将太子、丞相、皇后、太子/党这股绳给冲得四分五散。

……

不过,在二皇子那边,大约以为最后补刀的是陆唤,因此今夜特地前来,想看看是否有联盟的余地。

二皇子、五皇子、丞相、太子那边全都看不清全貌。

皇上和陆唤这边大约是唯二知道事情始末的。

皇上倒是没动二皇子,陆唤大约可以琢磨到他心中的考量,倒不是因为不舍,而是此事牵扯已经够大,若是再牵扯进一位皇子进去,只怕皇族颜面损失太重。

陆唤在这边默默揣测着圣意的时候。

皇上在大明宫里,对着卿贵人的画像,也同样觉得老九深不可测——这件事中陆唤做了什么吗?他什么也没做,若是细细剖析起来,甚至无法治他的罪。因为他无非是对云太尉传了一句话:听闻醉花楼的酒好喝,云太尉不如邀几个官员去尝一尝,银子本殿下付了。

能因这么一句邀请,治他的罪吗?

但就是用这样一句邀请,他却四两拨千斤地将老二和老五试图卷到他身上的是非给拨了出去,也将刀子送了出去。

甚至,皇上怀疑他揣测到了自己的意思,所以才会选中的丞相。

大明宫里,皇上眸色不明。

……

就在这短短几日,京城发生了许多大事。太子被禁足三日后,受到惊吓的太后在坤宁宫崩逝了。举国哀悼。

京城中连下多日大雨,宗亲提议应有人前去为太后守皇陵。

皇上在一众人选中,选中了陆唤。圣旨降下来,称唯有九皇子如今没有妻室,且九皇子大孝大仁,特此破了燕国皇子弱冠之后才能封号的例,封为燕清王,守孝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