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3/4页)

刘家人倒是也没想让魏时帮更多的忙,毕竟就算是有了正一品的爵位,可是在官职上,魏时也仍旧只是正五品而已,而且这个正五品的官位只坐了一年。

送刘家娘子君离开,天色就已经快暗下来了,魏时又带着儿子去了师伯那里。

不是他要把师伯放在老师前头,而是之前他已经差人打听过了,一年有大半时间都不在京城的老师,现如今还在外头飘着呢。

黄河太长了,隐患太多,而一旦改道或者是决堤,能够带来的灾难又是巨大的。

也难怪老师如此勤勤恳恳,很多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 ,而不是安排底下的小官去做。

早些年拜老师为师的时候,他还以为自己将来也会跟老师一样,成为一个治水大师,奔走在河堤上,直到被晒成熬成一个黑瘦的老头。

现在他就算是没有去治水,也还没变成老头呢,可也照样黑瘦,海上的阳光和风,对肤色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魏时父子俩到的时候,师伯正在跟三皇子研究算学题呢,据他所知三皇子目前应该还是在工部当差,这会儿能在沈府,肯定是一从衙门里出来就直接往这边奔了。

心够诚的了,也难怪师伯最终还是主动开口收三皇子为徒。

光是从对于算学的态度和坚持上,这一对确实合该是天生的师徒。

“早就等着你们父子俩过来了,魏时你这晒的可真是够黑的了,远哥儿一开始见面没把人认错吧?”沈涛笑着打趣道。

这是以后的养老生活远比他想象的有趣,除了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算学,有更多的时间跟算学圈子里的人交往之外,平素里还可以教教魏远和几个孙子读书。

还有三皇子这个弟子,虽然在天赋上不及魏时,可也是万里挑一的好苗子,关键这孩子是真喜欢算学。

一个人的喜欢是藏不住的,尤其还是在有对比的情况下。

强扭的瓜不甜,上赶着不是买卖,自从收了三皇子为徒之后,他就不拉着师侄研究算学题了,而且也不羡慕二弟了。

虽然师侄已经成了航海伯,几百年就出了这么一个,没办法不让人感到骄傲。

可再是骄傲,手里头也管着一大摊子事儿呢,压根就没时间跟着二弟学习治水。

对于做老师的来说,实为平生一大遗憾。

时光在三皇子身上是停滞的,这位有志于将算学发扬光大的皇子,几年如一日,整颗心应该都放在算学上了。

见了魏时,三皇子首先关心的还是航船的事儿,毕竟里面有很多计算也是他帮着弄的。

各种各样的名词,各种各样的数据,各种各样的计算,如果说沈涛、魏时和三皇子,这三个人是兴致勃勃、说起来没完没了的话。

那魏远真真就是躲到一边装听不见了,人无完人,通音律,晓诗书,琴棋书画都有涉猎的神童魏远,在算学这方面还真没继承父亲的天分。

倒也不能说他的算学水平比同龄人低,四岁的时候算学课就给安排上了,而且还是父亲亲自教他,算学水平不要说是在同龄人里了,就算是跟十几岁的人比,那也是不输的。

但算学水平是一回事儿,这东西是可以被教被练出来的,天分和喜爱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魏远既没有什么天分,对算学更没有什么喜爱,尤其是师爷爷跟父亲还有三皇子聊的这些内容,太过复杂了,他听着都觉得脑仁疼。

此情此景,真想赋诗一首,以舒缓一下内心的烦闷。

魏时倒是还好,不管是船身的设计,还是后期的制造和试验,亦或者是直接出海,他都有参与进去甚至主导,对这东西太了解了,很多数据和计算几乎都是张口就来,完全是从记忆里检索,跟研究算学难题还是不太一样的。

光是讨论这些事儿,就得足足花了有将近一个时辰的功夫,不过在临走之前,三皇子倒是跟魏时透露了一个消息。

朝廷打算单独成立航海司,专门就是用来负责海外这一块的,独立于工部,但是底子主要还是在工部研究造船和路线规划的那些人,之后还会从礼部、户部和兵部抽调官员。

航海司肯定是不能够跟六部并列的,但绝对是独立存在的,不受六部监管,而是跟六部一样,直接对皇上负责。

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消息,如果是以原来工部参与航海的那些人为底子,那魏时肯定是要去的。

他虽是正一品的一等伯,可在官职上才是正五品而已,朝廷如果真建一个航海司,由他主管的可能性也不知道会有多少。

作为当事人,魏时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但同时也明白自己的劣势在哪儿,只是真猜不出上位者的心思来,也懒得猜。

左右上边怎么安排,就怎么来呗,不管是做航海司的主管者,还是只做其中的一个小官员,只要能在里头踏踏实实的做事,无愧于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