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改制府人选!(第2/2页)

胡亥一愣。

他直截了当道:“自是因为蒙氏的缘故,蒙氏如今在朝堂很显赫,改制这般大事,岂能不让蒙氏参与?”

“正因为此。”

“关东也该出个对等的。”

“且不说是行伍出身的韩信,至少也该是刘季吧?!”

胡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嵇恒笑着摇摇头,道:“错了,蒙氏在朝堂的显赫与否,跟这次的官员择选毫无关系。”

“因为首要官员的选择,标准并不在于身份地位背景之类的,而在大秦的根本上。”

“大秦的根本是法!”

“蒙毅过去为廷尉,执掌大秦律令法条,对法十分了解,而陈平同样算是法吏出身。”

“故他们的身份是对等的。”

“蒙毅经过一番起落,对于大秦的律令有了更多的理解,而陈平是从微末爬上来的,对律令同样了解很深,因而两人其实都是法的代表。”

“只不过一人是法关中。”

“一人是法关东。”

听着嵇恒的解释,胡亥等人恍然大悟,也是有些汗颜,看向张良的眼神有些心虚。

方才他们分明小人之心了。

张良面色如常。

对于胡亥等人的误解,根本不在意,继续提笔,写下了第二个名字。

嵇恒亦然。

嬴斯年再度将两个名字念了出来。

一个萧何。

另一个是张苍。

对于这两人的出现,他们倒是并无意见,张苍管经济,萧何管内政,很大程度是差不多的。

整体而已,张苍其实略高。

不过外界一直有个传言,萧何就是张苍发现并举荐上去的,因而两者不太可能生出太大冲突。

一为法。

二为财。

那第三个人选会是什么?

张良跟嵇恒都没有停下,继续落笔,写下了第三个名字,只是在写之前,张良其实有意的等了一下,似有些拿不定主意。

等嵇恒写完,张良才将这个名字彻底写下。

嵇恒写的缭可。

而张良写的是李左车。

这同样让胡亥等人一脸惊异,这两个名字都有些出乎意料。

缭可真能算是关中?

他的确出身关中,但发迹跟崛起基本都是在关东,只不过如今在朝中任职罢了。

至于李左车更是离谱。

这人是降将。

是韩信攻打赵地时,收复过来的,若这是以武将为标准,怎么都轮不到一个降将啊。大秦别的都缺,就是不缺武将。

嵇恒似猜到了胡亥等人的质疑,主动开口解释道:“第三为兵,缭可是关中从底层爬起的将。”

“李左车是出身贵族,而后浮浮沉沉,最终走到如今,两人某种程度都是从身份低微,一步步爬上来的,只不过一个身份低微在出身,另一个则是降将。”

“他们对军中大部分状况,都是很有了解的,对于大秦军功爵制,也是了解较为深刻,并以此收益的。”

“故两人大体趋同。”

“这是依循军功爵定下的。”

“我知道你们或许更认可韩信,但韩信在关中并无对等人选,总不能把蒙恬加进来吧。”

“这明显不可能的。”

“而且韩信太天才了,改制面向的更多是寻常人,他的建议注定跟常人不同,故只能从下取。”

胡亥点点头。

对这个理由也很信服。

韩信这人的确太厉害了,明明出身不太行,打仗却异常生猛,大秦也算是出将领了,但朝野恐无人真敢夸口,敢稳胜韩信。

他的确不太合适。

而后,嵇恒再度落笔,张良却没有再写了,非是不能,而是已明显比不过了。

嵇恒接下来写的是李二郎。

李冰之子。

他能写的只有一个公输让,但公输让虽是公输盘的后人,但跟李二郎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而且越到那些较为细分的人选,关东方面能拿得出手的就越少,非是这些人才能不够,而是没有机会展示,更没有机会证明自己。

一定比不过的。

故,在迟疑了一阵后,他也是很利落的停笔了。

但在嵇恒将自己的名册写完后,张良还是将遗漏的几个人选给补齐了,不过那些人名,只怕大秦上下就没几人认识。

不过。

张良也颇为自豪。

自己跟嵇恒的想法,某种程度是很相近的,都是以大秦最为重要的根基出发,再延伸至枝条。

张良跟嵇恒所书的名册,最终都被嬴斯年收下了。

他等会回去时,也会将其送到扶苏的案上,让扶苏来抉择。

不过嬴斯年还是很确信的。

这份名册最终一定会通过,因为理由都十分的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