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第三次大争!!!(第2/3页)

“朝堂的那些人,若论其他方面,我或许比不过,然就阴阳五行,我胡毋敬却是首屈一指,我固然不能去到朝堂,却是可以将相关看法告诉给其他人。”

“这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借他人之口,传达自己的想法,若是能为陛下看重,或许还能借此重新官复原职,再不济,也能让陛下看到我胡毋敬之才。”

一念至此。

胡毋敬心神镇定不少。

随即。

他在脑海沉思了一下,决定将自己的主见,写信告诉给杜赫,一来杜赫跟自己有过往来,二来杜赫年事已高,之前因为官山海的事,为陛下有所不满,需要重新赢得陛下信任。

冥思片刻。

胡毋敬开始提笔。

“天人之道,大矣!”

“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

“《尚书·洪范》曰: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

胡毋敬写的十分起劲。

自从被去职之后,他就过得很是憋屈,眼下终于能尽施其才,也是引经据典,将心中的所思所想尽数在竹简中挥墨。

半晌。

胡毋敬终于停笔。

看着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胡毋敬眼中满是自得。

他认为自己今日所著文章,丝毫不输于当初的《博学篇》,甚至意义更加非凡。

他并未将这篇文章放到火中炙烤,而是任由其自然风干,自己则坐在一旁,满脸笑意的欣赏着,等到上面墨迹彻底干涸,他才念念不舍的将竹简合上,而后交给其子,让其传送给杜赫。

一切妥当。

胡毋敬却叹气一声。

他依旧为自己的现状感到愤懑。

他是何等才华,却郁郁不得志,还为扶苏陷害,以至报国无门,眼下分明当是自己大放异彩之时,自己却只能假以他人之手,心中属实郁闷不已。

良久。

胡毋敬才愤懑道:“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胡毋敬或许正在遭受此等遭遇,一旦我的文章为陛下看到,自己未必不能重返朝堂。”

“只是扶苏为储君,这却是一个隐患。”

胡毋敬眉头一皱。

他眼下越发觉得扶苏碍眼了。

一念间。

他心中想起了赵高的拉拢。

不由得,胡毋敬目光发生了一些变化。

就在胡毋敬对扶苏满怀怨念的时候,扶苏一行人终于回到了咸阳。

扶苏回咸阳的消息,不到半个时辰,就陆续闻于众朝臣之耳,听到扶苏归来,众朝臣心思不一。

蒙府。

蒙恬依旧没能回到北原大军。

不过他并未受到始皇冷落,而是依旧备受器重,昨日始皇便召见了自己跟李斯,并对天降灾难一事做了表态,眼下众朝臣热议不断,他却是分外安宁。

只是听到扶苏归来,蒙恬却不由眉头一皱,露出一抹忧虑。

书房中。

蒙毅看着自己兄长,好奇道:“兄长何以面露愁色?难道是担忧接下来的廷议?”

蒙恬摇头:“我乃兵家之人,又岂会为神鬼困扰?”

“我担忧的是殿下这时回来,他不该这时候回来的。”

闻言。

蒙毅却是一愣。

蒙恬叹气道:“你有些太小看这次的廷议了,这次廷议看似是一场天象之争,实则是政见之争,而且多半会演变成王道跟霸道的争执,这些年陛下虽多次明令,大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然朝臣中不少过去是关东出身,还有不少官员深受吕氏春秋影响,这些人表明迎合陛下之法制。”

“内心实则推崇的是王道!”

“过去殿下亲近儒家,亲近王道,因而备受这些官员亲近,而这当时其实是双向选择,甚至于不少官员是因为殿下对儒家的亲近,特意暗中都去了解儒家,只不过当下随着殿下转向,这些人不得已隐藏了起来,但心思意见能够隐藏,政见是藏不住的。”

“眼下殿下回来,又遇政见之分。”

“恐会如四年前一般,演变成法儒之争。”

“殿下置身左右,难免受到影响,无论殿下是偏向哪一方,都注定会受到影响,因而我担忧的便在于此,殿下回来的实在不是时候。”

听到蒙恬的话,蒙毅若有所思。

他苦笑道:“眼下殿下已经回来,这就注定会卷入其中,只希望殿下不会受到太多影响,更希望殿下之见,不会再跟陛下产生分歧,若是再有政见之别,这对殿下恐会十分不利。”

“唉。”

蒙毅摇摇头。

他经过这半年的沉淀,整个人已洗去了铅华,只是因接触的事物不多,相较还显得有些稚嫩,但相较于过去已变得十分成熟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