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以霸道之举,行跃进之法!(第2/2页)

嵇恒摇了摇头,道:“不一样,那时候是秦国,现在是大秦。”

“两者的地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扶苏眉头一皱。

他还是有些理解不了。

嵇恒缓缓道:“过去是秦国朝堂,下面是郡,然后是县,而今是大秦朝堂,到郡,到县,那可否中间再设一个‘国’,而这个‘国’由朝廷的三公九卿十二官府统辖,朝廷通过直接管理三公九卿的官员,继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从现在的郡县二级管理,变成国郡县三级管理。”

“这个国可换成州、省等词。”

“大秦眼下食利者众多,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节骨眼上,是不适合对食利者动刀的,因而只能尽可能的扩大统治阶层,以便给予底层官吏上升空间。”

“等到天下局势稍定,便可借机削减食利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设立行省或州,也能极大提高行政效率。”

“过去朝廷管理三十六郡,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等朝廷知晓,再到朝廷政令下去,耗费时间十分漫长,反应也十分迟缓缓慢,等朝廷政令真下去,事态早已严重,若为三级管理结构,等地方发生事变时,行省及州可以先行行事,然后一边向朝廷传令,一边向四周行省及州寻求援助。”

“将事态控制在极小范围。”

闻言。

扶苏心念一动。

他却是大体听明白了。

嵇恒是想把过去秦国那套体系,直接搬运到天下,将天下三十六郡,划分为几个大的行省或州,这些行省和州由朝廷直接控制,继而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通过增加一个行省(州),给底层官吏提供上升空间,继而稳定住底层官吏。

并借机削弱功臣子弟、贵族对地方的控制。

想到这。

扶苏已有些意动。

此举一定程度其实会减弱集权,但大秦眼下本就控制不住地方,此举相对大秦眼下的形势,无疑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就目前而言,有利而无害。

只是步子太大了。

他实在没信心说服始皇。

嵇恒自是明白扶苏的想法,冷声道:“我只是提供一个观点,眼下根本就不可能施行,大秦本就官吏缺乏,哪有那么多官吏填充?再则,多一个层级,也意味着朝廷的行政成本要多支出,这都不是大秦眼下能担负的。”

听到嵇恒的话,扶苏陡然惊醒。

大秦眼下郡县两级,尚且难以支撑,若是再加一级,更加难以支撑,但他心中却暗暗记住了。

大秦眼下的确难堪重负,但等到长城修建完成,各地道路、川防等工事陆续完工,大秦未必不能节省出钱粮,到时或许真能将体制进行革新。

他也有些头疼。

因为这对钱粮的耗费太高了。

他深深的看了嵇恒几眼,心中隐隐有所察觉。

嵇恒前面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恐是真心实意,他对天下其实早就胸有韬略,只是苦于大秦‘穷困潦倒’,只能暂时做些零敲碎打的事。

想到这。

扶苏摸了摸鼻子,面色略显尴尬。

不过他心中却安宁下来,嵇恒既已想到这么远,恐对当下之事,早已是洞若观火,也早就在心中做好了安排。

扶苏目光闪烁,缓缓道:“先生对大秦新政目光独炬,只是先生说的守常不足,民生无本,又是何意?”

嵇恒道:“大秦缺少守常安定之策,即固本之策。”

“常则平,安则定,饱则安,暖则稳。”

“大秦一味创新而不思固本,自然容易致使动荡。”

“这些年大秦新政轰轰烈烈,雷霆万钧,却是少了几分阳春和风细雨。”

“大秦求治太急,事功太过,势必让天下汹汹难安,民众辄有怨念,若能稍宽稍缓,轻徭薄赋,或许天下相对会安稳不少。”

“至少不会烈阳如火。”

“先生认为,大秦当如何补正?”扶苏问道。

嵇恒摇头,他轻叹道:“若是早两年,或许有补正的机会,而今已不可能,你也尽早打消这个念头,事到如今,大秦只能一条道走到底。”

“以暴政、以霸道之举,行跃进之法,尽快掠过这段混乱。”

“继而再谋求天下大治。”

“大秦固的是关中,而关中之本,要两分,即耕战。”

“耕战里同样要继续两分。”

“大秦现在能固的、要固的,只是最根本最核心的。”

“其余的大秦都难以兼顾。”

“这个核心是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