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战争史的新一页

徐州前线的战事,终于在腊月十五日这天停了。

东南这边的第五旅撤离了前线,在确认东南已经撤走之后,屯兵鱼台县的李成梁终于松了一口气,下令让全军返回济州过年。

明廷新军欢腾,纷纷称颂李成梁,但是李成梁却高兴不起来。

手下军官垂头丧气,士兵士气低迷,消耗了海量的军粮物资,最后却一点战果都没有。

虽然是一点战果都没有,但是明廷这边从军官到士兵都是疲惫不堪,仿佛经历了一场生死大仗。

可偏偏如此疲惫的漫长对峙,是真的是一点战果都没有。

从开战至今,双方只是在山东北部的前线阵地互相发射了火炮,然后象征性的开了几枪,根本没有任何一方发起什么有用的冲锋。

可就算是这样,每天火炮对射,也要花费不少银子。

可是东南那边开炮了,如果明廷这边不开炮,对于士气也是很大的打击。

所以对面开炮三次之后,明廷新军也会开一次炮回应。

用明廷新军的话说,这是互相开炮问候对方。

如果只是消耗一些火炮和弹药那也就算了,这也算是拉动了明廷这边军工业的发展了。

紧接着东南第一旅对山东东部的沿海进行了登陆突袭,山东地方团练只能守着城市自保,根本不敢追击东南的军队。

等李成梁拉着第三镇的军队去支援,东南的水师又跑的没影了。

第三镇被东南水师在胶东半岛上溜了一圈,战事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结束了。

整整四个月的极限拉扯,他如同狗一样被拉到了山东东部,又被拉回了山东北部。

比起之前平定梁山的战斗,这场莫名其妙的徐州会战,可以说是打的非常憋屈。

明明明廷三镇的兵力要比东南第五旅多几倍,明明李成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修建了大量棱堡,最后还被东南牵着鼻子走。

相比之下,东南那边付出的成本就小很多了。

山东防线的最大成本,就是边境线上的棱堡了。

为了防御东南的进攻,李成梁修建了大量的棱堡,每一座棱堡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维持。

东南并没有和明廷一样修建大量的棱堡,若仅仅是依靠堑壕就设置了防线。

除了堑壕之外,东南还有一种特殊的防御工事——铁丝网。

利用木桩和铁丝制作的铁丝网,配合堑壕可以起到极强的防御效果。

不仅仅是对炮兵和步兵,骑兵也很难突破这些铁丝网。

堑壕和铁丝网比棱堡好弄多了,工业化制造铁丝成本也很低,而且可以根据前线局势随时修改防线。

李成梁也想要学东南使用铁丝网和堑壕防御,可他的工匠告诉他,明廷这边根本没办法低成本的制造这么多的铁丝,如果手工打造,那成本高的吓人。

李成梁只能打消使用铁丝网的心思,乖乖的使用棱堡防御。

除了棱堡之外,火炮也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炮弹和火药的成本不说,另外一种成本来自于东南火炮对明廷士兵的心理压制。

移动部署的炮兵可以随时开炮,明廷新军这边的士兵心理压力极大,要小心从各种方向而来的炮弹。

而东南那边早就已经掌握了明廷防御工事的详细地图,对于每一门炮的位置都已经了解了。

但是明廷这边却因为火炮技术的落后,只能在棱堡上安装固定的大炮,没办法和东南那样使用移动的火炮。

明廷的火炮可以调整的角度很小,对面的东南士兵只要在火炮攻击范围内做好工事,就不用担心其他方向来的炮弹了。

光是这一点,就让东南前线阵地的压力小了很多。

同样是一轮炮轰,明廷这边要龟缩在棱堡和堑壕里,小心的躲避可能从各个方向来的炮弹,还需要不断的维修被东南火炮摧毁的工事。

而东南这一边,只需要定期加固明廷炮火范围内的工事就行了,后方防线的士兵甚至可以探出头来放风。

明廷的士兵则需要挤在一起,忍受头顶上呼啸的炮弹,在堑壕的泥坑中埋着头等待对方炮火停歇。

东南士兵的精神状态,明显要比明廷这边的士兵好,其中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铁路。

东南这边大张旗鼓的建造铁路根本瞒不住别人,李成梁在徐州铁路动工的时候,就知道东南奢侈的在地上铺设铁轨,建造名为铁路的巨大工程。

通过马拉着轨道车在铁轨上通行,可以用少量的人力畜力就可以运输大量的兵力和物资。

铁路将沛县、徐州和下邳三座战略支点城市连接在了一起,而这正好就是和明军对峙的前线城市。

铁路可以运输炮弹和粮食,让东南新军这边的粮食补给非常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