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争执,林医生臣服(第2/3页)

“切掉这么大一个包块,他的脖子上恐怕还得植一块皮才行。”

林医生与李敬生进行着术前讨论。

“我建议先切开肿瘤看看里面的情况,如果有脓腔,需要先切开引流,然后清理脓肿,清创,确定这个包块的性质。”

李敬生依然认为这个包块内有着脓腔。

“那好吧,听你的,先切开看看。”

林医生同意了。

没办法,李敬生是老板,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让着老板。

“蒙洛,利多卡因!”

“给!”

蒙洛跟李敬生搭台很多次了,彼此之间的配合相当默契。

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手术护士,不但基本功扎实,专业水平很高,而且在工作中善于跟主刀医生配合。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护士也一样。

她们很多时候并不会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遇到一些明显问题时,她们有可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种情况下,医生与手术护士之间的配合就会变得不那么默契。

甚至有可能发生争吵。

在手术过程中,主刀与巡回老师发生争执,较为常见。

很多人认为巡回护士就只是负责手术室的无菌管理。这是很肤浅的认知。

好的巡回护士,甚至可以纠正主刀在术中的一些致命错误。

帝都某顶级医院,就有一位特别牛B的巡回护士,在十年时间内,因为她的坚持与先见之明,避免了至少四十七台有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

也不能说是医疗事故吧。

如果不是她坚持,按照主刀原来的操作,病人很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因为医生是按照程序操作,就算病人真的死亡或者重伤、致残,也构不成医疗事故。

最多就是一次失败的手术而已。

人类的医学能够进步这么快,都是一条条人命堆砌出来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李敬生没有创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之前,病人要切掉消化道内的较大肿瘤,有可能需要切掉胃,或者十二指肠等等。

这会导致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现在有了新术式,不需要再切掉肠子或胃了,能够让患者在手术后的生活质量非常高。

几乎与术前没有太大区别。

那么以前做手术的病人怎么办?

难道定性为医疗事故吗?

那肯定不能。

所以,医学的进步一定离不开病人的奉献。

就像羊水栓塞这个病,以前根本没人知道这个病。后来死了多名产妇,经过尸检,这才知道了羊水造成栓塞。

即便到了今天,羊水栓塞的死亡率仍然极高。

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现在已经知道有这么一个病。

产前做检查时,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干预。产后,医生也会特别注意观察产妇的情况。

如果遇到羊水栓塞,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产妇死亡。现在已经有能力实施一些积极抢救,从而大大降低死亡率。

李敬生有着蒙洛这位秀优的手术护士,做手术时,他很重视蒙洛的一些建议。

给病人局麻注射后,待到麻药起效,李敬生持手术刀切开患者的包块。

一层一层剥离。

在旁边观看,充当医助的林医生,看到他的切开本领这么厉害,不由眼神微亮。

来投奔李敬生之前,他已经在网上了解过李敬生的一些本领。

本以为李敬生只有内镜技术很过硬。

现在才发现,李敬生的切开术如此高明。

“李医生的手术能力好强啊!”

林医生由衷的赞道。

“过奖过奖!”

他一边谦虚着,一边切开包块。

不但出血极少,而且完美的避开了重要血管与神经。

每次切开的深度都是恰到好处。

便是达芬奇机器人,都很难做到他这个精准度。

机器人手术的精确度很高,有些能力是人类不可能拥有的。比如人类做手术时,会带着感情,不可避免的紧张,或者一些其它顾虑。

但是机器人不会。

只要设定好了,哪怕这个器官是正常的,它也会毫不犹豫的直接给切了。

从这里能够看出来,机器人做手术比较呆板。

比较适合腔内手术。

比如腹腔、胸腔等。

因为这些地方的手术视野有限,空间也有限。

特别是人类外科手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追求微创,这也给了机器人手术很大的发展机遇。

只能说,机器人与医生做手术,各有各的优点。

切开正常组织也好,病灶也罢,都只能提前设定好范围,深度。

即便如此,仍然存在误切的可能。

很多患者选择机器人做手术时,还是存在很多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