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秦军王翦(第2/3页)

吴用心中暗道。

秦军如此行为也正常,毕竟按照秦军的视角,大夏送来飞舟的目的,是想要秦军进入汉中和蜀汉两败俱伤,牵制蜀汉的兵马。

大夏的目的本身就不纯,那么秦国得到糖衣炮弹后,选择吃掉糖衣,吐掉炮弹,也就理所应当了。

吴用没有说话,而是跟着众人在飞舟之间转了几圈。

等到杨大眼被王贲请去喝酒时,才悄悄的登上了一艘飞舟……这一千多艘飞舟并非都要赠给秦国,还有十几艘是杨大眼、吴用他们自己的。

毕竟返回中原,杨大眼、吴用还要通过飞舟回去。

“该传递消息了……”

吴用回到飞舟后,悄悄的打开了传音法坛,给赶路时安插在路上的手下下令。

两日后。

秦军大营内。

王翦正捧着兵书全神贯注的翻看,

他看的是秦汉之后那些历史名将所著的兵书战策,无论是曹孟德的孟德新书,还是檀道济的三十六计,都经常翻阅,汲取其中的精华……

学无止境,像王翦这样的顶尖名将,在吸收并学习了后世的兵书和经验后,能迅速的弥补自身的缺点。变得更加强大。

秦国一统天下的时候,战车还没有完全退出舞台,骑兵也没有展现出那种纵横俾睨的强大。

秦国征战四方,靠的是步卒军阵,还有犀利的秦弩。

王翦若是不提升自己,对于骑兵一知半解,那么上了战场和其他王朝的大将对阵,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破绽。

不光是王翦,那些时代越靠前的大将,需要弥补的地方就越多,和王翦齐名的李牧廉颇也不例外。

“父亲,那夏国的杨大眼又来催促我军出兵了!”

王贲走进大帐,轻声说道。

王翦没有放下兵书,目光不变,只是淡淡说道:“不用理会,什么时候出兵我自有打算。”

王贲犹豫了一下,说道:“我明白父亲的想法,是不想为了夏国冒险,但飞舟已经传遍神州,再过一段时间,其他王朝也能研究出飞舟……”

“到时候飞舟扩散,我军再南下,就没有优势了!”

王翦闻言,放下兵书看了自己儿子一眼,说道:“你说的很对,若是想要拿下汉中,利用飞舟突袭自然是越早越好。”

“为父也想为陛下攻占汉中,但为父身为统帅数十万大军的主将,不能因为他人言语,就轻易的调动大军……就算要出兵,也要等到做好万全准备才行!”

王翦并没有想着欺骗大夏。

他毕竟是一位将军,而不是秦国朝堂中擅长阴谋诡计的张仪范睢,他在得到飞舟后,并没有像吴用想的那样拖延时间。

这两天,他派了不少兵卒熟悉飞舟。

就算要出兵,也要等到自家兵卒熟悉飞舟的操作流程吧?

按照王翦的想法,等到麾下兵马熟练飞舟之后,就会出兵南下。

但吴用心中早有成见,只以为王翦想要拖延时间……这也是秦国和大夏双方各怀心思,没有真心的交流沟通所导致的结果。

这时,一个亲卫来到的大帐前,禀报道:“大将军,汉中传来急报。”

王贲立刻走出去,把亲卫手中的急信拿来,送到了王翦手中。

“嗯……汉中有传言,诸葛孔明已经研究出飞舟的秘密,正在打造属于蜀汉的飞舟!”

王翦脸色微变。

在飞舟出现后,大夏使用飞舟进攻东汉腹地,李唐使用飞舟兵出太行,截断李牧廉颇的后路,导致两大顶尖名将大军溃败,仅以身免。

无论是大夏还是河北的情况,秦国早有关注。

河北李唐和明军的大战结果,也早已传入关中,传到了王翦这种国家重将的耳中。

李牧和廉颇都是王翦的熟人,尤其是李牧……王翦当初统帅大军攻打赵国,对上李牧屡战不胜,不得已之下,动用了“秦国第一名将”战神郭开,这才搬掉了挡在眼前的大石。

王翦和李牧对阵,就像是两个武士比武,其中一人处于下风,就找人动用泥头车把对手撞死一样。有些胜之不武。

王翦自己也知道,不是他的能力胜过李牧,而是赵国昏君奸臣自毁栋梁,这才让他取胜。

作为对手,王翦深知李牧的厉害。

所以当李牧和廉颇两大名将联手,最终却大败仅以身免的消息传来时,王翦极为震惊,

同时也对导致两大名将声威具丧的大夏飞舟,无比的重视。

“把请腹(黄享)先生!”

王翦立刻派人传召秦墨。

很快,代表秦墨的大匠便进入大帐,他进来之后,王翦也不隐瞒,迅速把收到的消息说了一遍,然后问道:“若是先生率所有大匠,全力仿造大夏飞舟,需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