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决胜之举(第2/3页)

大明又损失了那么多的疆土,明军士卒的士气会不断的降低,等到对方变得虚弱,夏军再上去捡便宜,损失能大幅下降。

谢晦有些尴尬。

他还以为高熲有意让谢玄踏入危险境地,削弱谢氏在军中的力量呢。没想到,是他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按照高熲的说法,让谢玄直接让出高淳,根本不会和朱元璋对上,何来危险?

“傅将军,你的意见呢?”

王景面色不变,对这些臣子的言语交锋恍若未见,目光落在了傅友德身上。

傅友德在听了高熲和谢晦的话之后,原本急切求战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

“末将以为,两位先生所言都有道理,既然我军已经拿下金陵,甚至夺去了大胜关,高淳对我们来说,重要性便降低了一半!”

“谢玄将军率领三万北府精兵,若是在野外合战,能以一当百,但固守城池被朱元璋不顾一切的强攻,损失肯定不会小!”

“以末将之意,不如让谢玄将军率军撤回溧阳,不和明军死磕,而末将率领镇江行营兵马兵临秣陵关……强攻此地,再吞下明军的一部分力量!”

傅友德乃是大将之才,在知道高熲说的话有道理时,会认真的参考,对自己的计划进行修改。

夏军突袭高淳,本意便是从南面威胁金陵,给主力攻打金陵创造条件。

如今朱元璋直接舍弃金陵,高淳的战略地位直接下降。

当然,也不是说高淳不重要,此地位于金陵和宣城之间,是两地的门户,重要性还是有的。

只是没有之前那么重要了。

所以,傅友德同意先行舍弃此地,以免让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三万北府军白白折损。

而他,则率领镇江行营的兵马一路强攻追杀,朱元璋若是亲自攻打高淳,那么留在后面的军队肯定不会太强。

以镇江行营的实力,足以克敌制胜。

王景微微沉吟,没有直接做出决断,而是暂时搁置这个话题,开始和众人讨论大胜关的事情。

大胜关是金陵上游的最后一个防线。

夏军水师占据此地,便可一路溯游而上,和庐江行营的兵马汇合,对当涂的常遇春展开狂攻。

如今夏军水师大将比较缺乏。

让那个大将领兵驻守大胜关,等待水师主力是个问题。

王景和众人商议了片刻,选定了陆抗为水师大将,暂领数万水师前往大胜关。

陆逊乃是历史有名的名将,他的儿子陆抗,也是不逊其父的顶尖大将,镇守江陵,让西晋不得寸进,即便是西晋有羊祜,也屡遭败绩。

陆抗一死,东吴很快就被西晋覆灭……

这位堪称东吴晚期顶梁柱一样的大将,对水师自然不会陌生。

议事结束后。

李善长、裴矩、何稠等人先行离开,而高熲、张居正、谢晦、傅友德四人留下。

王景带着四人来到书房。

除了张居正,其他三人都是跟随王景不短的心腹臣子,知道王景留下他们,肯定有要事商议,只是,不知道要讨论的是什么事情。

高熲在入座的时候,双眸微微闪动,似有所觉。

等到众人各自落座后。

王景的目光在他们身上一扫,说道:“四位爱卿都是朕的心腹,眼下没有外人,朕有些话便直说了!”

“你们对朱元璋,都是什么看法?”

这……

众人相互对视一眼,高熲微微沉吟,说道:“朱元璋虽然是我朝之敌,但臣也不得不说,此人乃是天下少有的明主,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能崛起一方,甚至一统天下!此人,乃是我朝的强敌!”

谢晦微微点头,即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这位身份无比卑微,却能开创三百年王朝之人的伟大。

至于张居正和傅友德,他们在以历史上都是大明的名臣名将,尤其是傅友德,对于朱元璋虽有恨意,但内心深处也不缺钦佩。

显然众人对于朱元璋的评价,都很高。

王景叹了口气,说道:“说的很对,朱元璋身份之低,比刘邦更甚,先后打败诸多对手,驱逐蒙元,一统天下,若是把史书中的帝王进行排名,此人绝对能排在前五!”

能稳稳压制明太祖的皇帝,只有秦始皇一人。

其下的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唐太宗……

固然都是顶尖的明君,但和明太祖相比差距不算太大。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比朱元璋稍稍强了一点,其他的皇帝,则和朱元璋是伯仲之间,把谁排在前列都没有太大问题。

但无论怎么排,朱元璋都不会落出前五。

高熲、谢晦想了一下,把史书上留下记载的帝王迅速过了一遍,也感觉王景说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