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倾向(第4/5页)

朱棣的话让姜星火稍有意外,虽然名义上说得过去,但朱棣话里话外的意思却再明显不过了。

——这是裁判不好意思拉偏架,让他去最后冲刺一下了。

从两位皇子的角度肯定有这种意味,不过明面上却并没有什么问题,姜星火在南直隶组织进行变法这么多年了,总不能完全不管北直隶是吧?

“还有,朱有爋这次跟着郑和回来了,他已经几年没见他爹(周王)了,这次让他充作护卫随你一同北上吧,好歹在开封见一面。”

可怜天下父母心,要是以前,朱棣才不管这事呢,但现在朱棣却难免关心起弟弟的家务事了。

朱有爋这小畜生固然混蛋,但时间过去七八年了,周王该消的气也消的差不多了,一笔写不出来两个朱字,一家人总不能总跟仇人一样不见面。

而且朱有爋这些年在海外跟随郑和奔波,也确实立下了不少功劳,在三代宗室里,都是比较亮眼的存在,朱棣也有意抬举他,让更多的宗室子弟不当被豢养的猪,而是多出来做事,建功立业。

但朱有爋又确实惹他家里人厌,所以朱棣就给他找了借口,让他给姜星火当护卫,又让姜星火去跟周王谈一谈医药和医书的事情,这样父子二人的见面,也就顺理成章了起来。

“还有,治理黄河的进度仔细与朕说一说,此前戎马倥偬,倒是未来得及细问。”

实际上,从北宋开始,黄河就始终是中原百姓的巨大隐患,而靖康之难后,金国统治北方,同样对治理黄河不怎么上心,到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黄河就如同一条桀骛不驯的黄龙,没有人能够驯服,而一旦到了雨水充沛的季节,黄河就很容易泛滥。

元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被治理黄河这个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给压死的。

朱棣继位的时候,黄河还是夺淮入海,隐患依旧极大,但朱棣当时并没有财力和人力去治理黄河,最多就是整治一下江南的水患,保住重要粮食产区。

不过姜星火和夏原吉、宋礼等人对江南水患的治理,也为治水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手。

去年,也就是永乐三年的时候,随着国内贸易和对外海贸带来了超乎预期的财政收入,户部不仅还上了从工部和兵部借的钱,更是有了盈余,因此在“黄河国债”的帮助下,就有了治理黄河的必要资金。

之所以要这么着急,不再等一等,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漕运。

张信从漕运总督去职了,但漕运的问题除了贪墨以外,却更加严重了。

因为要建设北方,所以很多物资都需要通过漕运来运输,不能全靠海运,这里的道理很简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嘛,元朝灭亡可谓是殷鉴不远,大明也不想一下子就把漕运给废了,以至于又出现一只独眼石人来。

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作为北直隶赖以生存的经济动脉,纵跨五省绵延上千里,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里面最复杂的就是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汇节点。

而问题就在于,管理河道的,是河道总理;管理漕运的,是漕运总督。

河道总理衙门设在山东济宁,漕运总督衙门设在江苏淮安,两地相隔上千里,交流沟通极为不便,信使跑一个来回就得十多天,而且互相之间还有利益冲突,这两个衙门之间常常互相踢皮球。

毫无疑问,这样肯定是没法治理黄河的。

因为治理黄河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一个能够调配所有资源、协调所有衙门的机构。

而威权极大的隆平侯张信,也正好因为清田事件,被从漕运总督的位置上撸了下来,这就有了成立一个新机构的前提条件。

为此,姜星火和朱高炽召开会议商议讨论出方案,并给在外的朱棣奏请后,临时成立了河漕总督,并且加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

而人选,正是在江南治水过程中有着丰富经验的礼部左侍郎宋礼。

这样宋礼就有权力协调各省,统一调配资源,并且能够弹劾所有不配合治理黄河工作的官员。

而河工主力,则由备倭军担任,同时有偿招募部分沿河民夫。

磨刀不误砍柴工,宋礼从永乐三年开始,带着叶宗行等一票治水、筑坝、爆破等方面的专家,前往黄河流域考察地形和具体的水文条件,跑遍了沿河的几十个府县,基本掌握了现在黄河的情况。

随后宋礼制定了全盘、分阶段的治河计划,按照姜星火传授的“束水冲沙法”进行治河,同时以产量极大增加的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堤坝建材。

“如欲深北,则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则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则南北堤两束之,冲中间焉,而中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