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建交(第2/10页)

巴耶济德忍受了帖木儿的如此侮辱,如果说对帖木儿汗国没有任何怨恨是不可能的,但眼下他的四个儿子已经瓜分了原本属于他的帝国,恢复权力的道路对巴耶济德来说依旧遥远,所以暂时放下对帖木儿汗国的怨恨是很有必要的……一个让巴耶济德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帖木儿汗国再怎么分裂,对于这个世界除了大明以外的国家来说,依旧是无法正面应对的庞然大物。

而撒马尔罕宫廷的大臣们,对哈里勒的这种举动选择了默认的态度。

正因如此,哈里勒才有信心继续推出对大明同样选择和解的外交方针。

“诸位。”

哈里勒缓缓开口,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本汗思来想去,如今内忧外患,想要稳定国内局势,不仅不能与大明继续敌对,而且必须改善与大明的关系,希望各位能够畅所欲言,共同商讨出一个万全之策。”

他的话音刚落,大殿内便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贵族们交头接耳,讨论着哈里勒的提议。

最后,宰相阿尔都沙率先站了出来,他向哈里勒行了一礼,然后沉声说道:“大汗,臣以为与大明和解的确是我们当前的最好选择,但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大明可能出现的各种刁难或要求。”

哈里勒在军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帖木儿汗国名将盖苏耶丁也是这般表态。

宰相阿尔都沙和名将盖苏耶丁相继发话,实际上,作为帖木儿汗国的重臣,他们深知与大明和解的重要性。

但究竟谁能担任这个重任,贵族们却都面面相觑不语。

帖木儿汗国与大明从地图上看虽然是邻国,但其实不管是走陆路还是海路,距离都相当遥远,而且帖木儿汗国刚跟大明打完仗,前锋还被明军给团灭了,怎么看这活都不是好干的。

哈里勒看着阿尔都沙,这位老宰相跟随帖木儿大汗多年,一直是帖木儿的智囊,他的眼神深邃,看懂了哈里勒的心思,但却同样没有主动请缨。

“阿尔都沙宰相。”哈里勒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本汗想请您承担一项重任。”

哈里勒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如何措辞:“出使大明,与他们进行和谈,争取大明对我们的支持。”

他在“我们”上加重了语气,其中含义不言而喻。

哈里勒宁可出卖一些帖木儿汗国的利益,也要获取大明对他打赢内战的支持。

利益,以帖木儿汗国的体量,强大了可以再谈回来或者抢回来。

而汗位要是没了,那对于他来说就什么都没了。

所以与大明和谈是利是弊,哈里勒还是分得清的。

事实上,帖木儿汗国如果想要平息内乱,获得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那么与大明的和谈是必须的,不论是哈里勒还是沙哈鲁,谁当大汗都得这么做,在姜星火前世,沙哈鲁刚刚成为大汗,就派了规模庞大的使团来南京给朱棣赔罪,为的就是缓和与大明的关系,毕竟大明从大明的数次北征帖木儿汗国就能看出来,大明也有十几万人陆路远征的能力,而且大明的海上力量更具备威胁能力。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在姜星火前世,郑和之所以前几次没抵达非洲东海岸,其中就有马穆鲁克王朝受到帖木儿汗国压力,不敢给大明的远洋舰队开放港口进行补给的原因。

总之,哈里勒的决策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地方就在于,阿尔都沙愿不愿意去。

而哈里勒选择阿尔都沙,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宰相阿尔都沙德高望重,在帖木儿汗国的政坛中属于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并不属于哈里勒的派系,阿尔都沙之所以支持哈里勒,只是因为他不想让庞大的帝国陷入分裂。

而阿尔都沙很清楚自己的尴尬处境,哈里勒虽然要依靠他但并不是完全信任他,怕他与沙哈鲁或皮儿·马黑麻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就打算把他名正言顺地派出去,等到叛乱平息,或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政权稳定下来再回来。

因此阿尔都沙听到这个消息,并没有立刻回答,他沉默了一会儿,在思考这个决定的后果。

最终,他抬起头,迎上哈里勒的目光,沉着地说:“大汗,臣愿意承担这个重任。”

“臣一定会竭尽全力,为帖木儿汗国争取最大的利益。”

哈里勒听到阿尔都沙的回答,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光芒,他走下宝座伸出手,紧紧地握住阿尔都沙满是褶皱的手,仿佛在通过这个动作传递着自己对他的信任……当然,信任虽然有,但是不算多就是了。

随着哈里勒的一声令下,整个宫廷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礼物、挑选随从、安排行程……对于这种万里大国之间的外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