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恶心(第3/5页)

“师父,您似乎没有觉得开心。”于谦敏锐地察觉到了。

姜星火反问道:“救一人,有什么可开心的?一场雪下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冻死。”

于谦一本正经道:“做一点事总比一点不做要好,值得开心,不然师父每日愁眉苦脸,心气郁结是影响身体的……千钧重担也需笑着挑。”

“你跟谁学的?慧空?”

于谦摇摇头,没回答他。

孩子大了,有小秘密了。

姜星火也没深究,他在想着,南京城在长江以南,虽然有小冰河期的影响,但气候并不是那么寒冷,乞丐被冻死,主要原因还是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身体虚弱,以及缺乏必要的衣物。

前者,姜星火解决不了;后者,能解决。

发薄棉衣就是了,虽然操作起来很麻烦,虽然会出现各种各样诸如冒领、薅羊毛等问题,但成本说实话没多少,作为朝廷的救济项目来做,跟施粥一样,从皇帝到官员,都是乐见其成的。

但姜星火想的更多一些,除了营养和衣物,还有取暖。

煤炭工业确实该提上日程了,但煤炭是需要市场的,这一点是客观经济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华夏在明代以前,只有北宋出现了城池大规模使用煤炭的记录,《鸡肋编》里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由此可知北宋时,煤炭已经是开封普通居民的日常燃料,木柴已经被开封人舍弃了。

这是因为开封的人口达到了百万之众,而且北宋有河东(山西),就近运输很方便,再加上经济发达,才能培育出如此大的使用市场,而这种记录,在北宋以后就逐渐失去了踪迹,人们又用回了木炭。

而姜星火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看英剧的时候,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街头的乞丐,是捡煤渣取暖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的原因很多,但英伦三岛分布广泛、易于开采、运输方便的煤炭是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

“每一个煤筐里都装着动力与文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用煤炭,是因为进入十六世纪后,随着英国人口大幅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冶铁酿酒等手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木材的需求量呈井喷式增长……单单是伦敦的酿酒业,每年就要烧掉两万车木头;冶铁业的话,一个普通的炼铁厂,一年就要消耗四百英亩林地的木头;除此以外,还有百姓日常做饭取暖等需求,加之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进一步加剧了英国林地的缩减速度。

十七世纪以后英国的木材资源供应已经非常短缺,到了十八世纪,英国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了不足百分之十的危险水平,木材变成了一种限购限量的稀缺商品,而木材加工产生的木炭又是冶铁的燃料,所以煤炭取代木炭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末期,煤已经成为英国最重要的燃料来源,煤炭工业以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突出地位,成为了英国首屈一指的工业部门。

南京周围煤炭资源不太丰富,在姜星火的印象里,好像只有两处煤矿。

一处是汤山,另一处是钟山。

嗯,钟山肯定不能挖,那是老朱的陵墓所在,挖了是要出事的。

那就只能先拿汤山凑合用了。

汤山……好像是李增枝的产业?

那得让李增枝把他的大别墅给拆了。

……

安置景清二女的地方,距离南京城并不算远,出了城门,只用半个多时辰就抵达了目的地。

刚一进村,就看见几位老头正坐在村口看着他们。

这里的环境比较偏僻,交通又差,因此,这些老人家对于外来的人,都抱有警惕心理,尤其是陌生人。

王斌停下马匹,朝着周围喊了一声:“带我们去村长家。”

那些老头子看见王斌等人的打扮时,微微一愣,随即就让开了道路。

“诸位,请跟我来吧。”一个年轻的后生说道。

王斌道谢,然后就驾车朝着最大的屋子走去。

这个村子里面的房屋基本上都是平顶房,唯独只有最中间的屋子建筑风格比较体面,是典型的江南小院,门口种植着花木,虽然都凋零了,但也颇具古色古香的感觉。

姜星火一行人进去之后,立刻引起了屋内众人的注意。

屋内除了主座之上坐着一名老者外,旁边还有一男一女,看模样是父女二人。

“稀客啊,您怎么有空过来?”村长笑呵呵地王斌问道。

王斌把两个小女娃安置在了他这里收养,每个月都给钱粮,村长一家虽然不敢克扣,但两个小女娃又能用多少?剩下来的还都是他们的,而且吃的喝的也都是一锅出的,这个账,谁也算不清,就不虞王斌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