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病危(第4/5页)

朱棣闻言微眯双眼,目光中迸射出两抹寒芒,手重重地挥下。

不多时,被绑起来堵住嘴的裴伯耆身首异处,脑袋咕噜噜地滚在沙场上,沾满了灰尘,他脖颈上“嗖”地飚出一道殷红的血来,洒在大旗被摘下来铺着的旗面上,应景极了。

染过血的大旗缓缓升起。

“朕的将军们,都准备好了吗!”

朱棣看向点将台上的将军们。

众武将齐声应答:“请陛下放心,末将此番定会为陛下扫清安南叛贼!”

听到这些话,朱棣露出满意的笑容。

而另一边,朱能则显得格外沉默,眼神深邃地盯着前方那支庞大的队伍。

他很清楚,这一次的战争对于自己来说至关重要。

若是成功了,他便能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威望,可以名正言顺地晋升五星上将;而失败了,他将会被冠上“朱无能”之名,并且会受到皇帝的严惩。

朱能相信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不可能遭遇失败,没有任何敌人能够打败他,他绝不会辜负皇帝对他的信任!

毕竟,这也是朱能第一次率领数十万军队独当一面,而皇帝没有选择更有经验的,且五军都督府排位和将阶都在他之上的李景隆,这就已经是对他最大的支持了。

而朱能身边的五星上将李景隆,却对他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这些日子,他最大的乐趣,也就是跟姜星火在飘荡于莫愁湖上的“九江号”里纸上谈兵,讨论如何进攻安南,却是无缘亲自率领这数十万大军发动灭国之战了。

“要是给我这个机会,说不得日后史书上,还能留下个‘内战外行、外战内行’的名声,洗刷一番耻辱?”李景隆苦笑着摇了摇头,现在看来,他是没这个机会了。

六位国公里,丘福太老、徐景昌太小、姚广孝不上战场,而徐辉祖各方面并不如李景隆,可偏偏只要朱能在,皇帝显然是更信任朱能的,李景隆就永远不会有这种机会。

在李景隆艳羡的目光中,朱棣带着朱能从高台下走下去,两人骑上战马,朝即将南征的大军走过去。

朱棣穿着一身赤金色盔甲,手持金龙宝刀,全副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而在他和朱能的后方,跟随着数百名由忠义卫指挥使童信带领的骑兵,每个人身披黑色铠甲,手里握紧锋利的长矛,胯下坐骑浑身雪白,犹如天马一般。

大军列阵以待,旌旗飘扬,杀气腾腾。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朱棣来到队伍前面的空地时,士卒纷纷用兵器锤击着胸甲高呼,他们洪亮的声音响彻云霄,震慑四野。

朱棣挥动了一下金龙宝刀,大喊道:“儿郎们,踏平安南!”

“万胜!万胜!”

士气高昂的喊声响彻四周。

朱棣把象征着军权的征夷将军印亲手交给了朱能,用绶带给他配在腰间。

“出征!”

伴随着东路军主帅朱能的一声令下,浩荡的大军向着西边疾驰而去,所过之处,尘土飞扬,烟雾缭绕。

……

朱能的这支大军战兵和辅兵足有数万人,这还不算他带过去负责后勤补给的民夫。

由于路途遥远而且海船被郑和带走了,海上运力严重不足,朱能的东路军必须乘内河水师的船走水路,沿长江向西逆江而上,计划的路线是经安庆、武昌、岳阳进入洞庭湖,沿湘水经由长沙、衡阳、零陵进入桂林,沿桂江南下至苍梧,自此向西经西江、郁江上溯至南宁,最后沿左江抵达广西太平府。

这段水路,不出意外的话,全程要五十二至五十五天。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在大军刚刚抵达安庆的时候,主帅朱能,病倒了。

一艘巨型楼船停靠在安庆渡口,朱能正在船舱中休息。

他躺在柔软舒适的床榻上,脑海中却总浮现不久前点将台下面的画面。

那群骁勇善战的士兵在呐喊着冲锋陷阵,一往无前。

他们的吼声震耳欲聋,仿佛要将天上的乌云驱散。

而下一瞬间,画面却变成了满地狼藉尸体的战场。

朱能闭上眼睛,脑袋却越发混乱,怎么都静不下心来,最终,他叹了一口气,索性想要起床透透气。

这时候听到船舱里的动静,门口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有人推开房门,快速跑了进来。

“父亲大人!”

朱勇担忧地看着自己的父亲,朱能没有照镜子,他自己不知道,此时由于去年以来逐渐加重的水土不服以及刚刚患上的痢疾还有其他疾病,他已经有些瘦脱了相了,而且双眼变得一片通红。

若是朱能一直在南京待着,那么或许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还能好转过来,可偏偏又要坐船颠簸,长江中游在盛夏时分的气候更加令他的身体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