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士绅一体纳粮(第4/4页)

这样就会造成有些人不需要贷款,也被强行贷款。

王安石对青苗法的实施也是有考核的。

知陈留县,至数月,青苗令下,潜出钱,榜其令于县门,已,徙之乡落,各三日无应者。遂撤榜付吏曰:民不愿矣!——《宋史·列传·卷二百一十七》

因为没有来贷款,知县姜潜只好辞职走人。

这就是队友压力怪。

这些官吏会用强制手段去让老百姓借贷。

苏轼对于青苗法曾经写信给王安石,他的推论是这样的。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宋史·列传·卷九十八》

当时王安石听到之后也是默然,不过最后还是执行了。为什么还是执行了?当时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私行青苗法最后也成功了,王安石就决定继续推广。

苏轼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情况很快就急转直下。

近畿内诸县,督索青苗钱甚急,往往鞭挞取足,至伐桑为薪以易钱货,旱灾之际,重罹此苦。——《宋史·列传·卷七十四》

因为欠收,所以官吏就逼老百姓还钱,老百姓还不出,只能找其他可以换钱的物品来换,否则就要受到刑罚,再一步加速老百姓贫困。

“农民”和“官吏”这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就是北宋神宗时期的名臣们为什么反对青苗法的原因。

这也是蹇义和茹瑺反对“士绅一体纳粮”的原因。

不是政策设计的初衷不好,而是因为两位尚书很清楚,朝廷的力量下不了乡,初衷再好的政策,执行起来都肯定会走样。

到最后,没准士绅就把责任摊到老百姓身上了。

当蹇义和茹瑺二人说完后,朱棣也沉默了片刻。

这确实是个无解的难题,也是政策执行层面最大的障碍。

但是朱棣并不算太担心。

在两位尚书的注目下,朱棣缓缓开口。

“姜先生总会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