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版本答案(第4/5页)

薛向点头道:“适才我已经解释过,王相公之所以颁布均输法,主要是因为以前的制度,过于死板,导致运送到京城的货物,经常不是京城所需要的,从而让一些商人可以低价购入,然后朝廷又必须花高价去跟商人购买。

而均输法就可以避免此类情况,完全根据京城所需进行购买,同时发运司会从欠收的地区,征收钱币,然后去丰收且价格较低的地区购买货物,同时将丰收地区的货物,贩卖给所需地区,如此一来,商人自然是难以囤积居奇。

朝廷是有所得利,但这会令各地变得更加安定,因为这样就能很好的避免,朝廷被商人趁火打劫,以及百姓受到商人的剥削。”

张斐问道:“可有具体案例,说明这一点。”

“有的。”

薛向点点头道:“大概在两年前,扬州发运司手中有一百万石粮食,但是当时京城所需粮食已经满足,如果根据以前的情况,这一百万石就送到京城去了,可能又得折价卖出去。但发运司是知道京城的需求,故此是将此消息上报给朝廷,但也引发一些争论,有人建议就地卖了,然后换成轻货送去京城。

这么做的确是最有益于朝廷的方案,但这必然会冲击当地的粮价,损害当地农民的利益,当时王相公是力排众议,将这一百万石粮食运送到江南西路,贩卖给一些粮食欠缺的地区,发运司在这一笔交易中,几乎无所得,但却造福于百姓。”

说着,他拿出一份证据来,“这里面有着这一笔交易的具体记录。”

立刻便有一人过来,将证据交给王巩。

这一番话,令不少官员陷入沉思之中。

这的确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是以前制度,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又会徒增消耗,以及浪费。

但韩琦、富弼都认为,这是在于人,薛向自己也说了,朝中是存在争议的,换成吕惠卿,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张斐又继续问道:“薛发运使认为,发运司可否完全替代商人?”

薛向摇头道:“那当然不能,发运司主要的职权,还是供应京城。”

张斐道:“但是薛发运使也承认,均输法使得商人无利可图,同时发运司又无法取代商人,这不会引发问题吗?”

薛向道:“均输法主要是影响那些想要趁火打劫,谋取暴利的商人,而不是针对所有商人。”

张斐问道:“假设京城缺五千匹绢,而发运司立刻得出一个最佳方案,就是从扬州购买,那么商人可否与发运司竞争?亦或者,扬州的丝商,能否拒绝将绢卖给发运司?”

薛向避重就轻道:“供应京城,事关重大,不容有失。”

私下场合,他肯定会说,当然可以竞争,问题谁敢。

但这种场合,大家都看着,他可不敢这么说,万一这一群商人团结起来,到处跟发运司争抢,那就完了呀!

“也就是不能。”

“嗯。”

“丝商想要卖货给发运司,是否需要行贿?”

“不需要,这是违法的,发运司也是严令禁止。”

“是否存在这种情况?”

“也是存在的。我们发运司也处置过一批贪官污吏。”

“但仍在继续发生?”

“如果我知道的话,我一定会严惩的。”

“发运司会不会公布自己的买卖计划?”

“不会,以免有人趁机谋利。”

“方才薛发运使说,发运司将一百万石粮食卖去江南东路等粮食缺乏的地区。但是,我想请教薛发运使,如果当时发运司没有去的话,会否有商人倒卖粮食去那些地方?”

“会的。”

“如果发运司去了,还会否有商人去当地做倒卖粮食?”

“那应该不会。”

“为什么?”

“倒卖粮食赚得就是差价,既然发运司已经供应上粮食,粮价就会回落,可能将粮食运送过去,就赚不到钱。”

“我在河中府,听说过薛发运使的一些事迹,知道薛发运使非常擅于理财,为官府赚得不少钱,如果薛发运使是一个本分的商人,遇到上述的这些情况,会怎么应对?”

“……!”

薛向双臂放在桌上,十指交叉,目光呆滞。

周边也是鸦雀无声。

司马光他们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随着提问的深入,大家也都渐渐将心思放在解决问题上面,而不是孰是孰非上面。

过得好一会儿,薛向摸了摸自己那一缕山羊胡,“咳……嗯……我……我承认这确实会影响到商人的积极性。”

说罢,他又马上补充道:“但是朝廷必须及时改善财政问题,而均输法不但减少财政许多支出,也减轻许多百姓的负担。”

张斐问道:“”所以,薛发运使认为,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也并无太大害处,反而有益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