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二法之下(第3/4页)

苏辙皱眉道:“但是酒税、盐税、茶税全部控制在官府手中,他们若只是不准某人酿酒,亦或者不准某人贩茶,我们其实是毫无办法的。”

张斐道:“对于我们公检法而言,遵守游戏规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苏辙道:“我的意思是,我们能否想办法,制止官府依靠这种手段来谋取利益。”

张斐思索片刻,道:“其实公检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被动的,因为从司法角度来看,未雨绸缪,绝不是好事,反而是在破坏司法体系,因为未雨绸缪,一定是出于主观,出于个人对未来风险的预测,这可以用来行政,也可以用来做买卖,但对于我们而言,就只能记在心里,而不能付诸行动,如果可以付诸行动,那么我们就能凭借自己的臆想去修订律法,这是非常可怕的。”

苏辙沉思一会儿,道:“你这一番话算不算是违反祖宗之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张斐一愣,摇头笑道:“当然不算,相反,这是在遵从祖宗之法,尽可能的让法制之法这项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不让其以后成为弊政。”

苏辙微微一笑,点点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岂敢!岂敢!”

张斐又道:“至于苏小先生所关心的,其实也不足为虑。”

苏辙哦了一声:“此话怎讲?”

张斐解释道:“天下熙然,皆为利往,官府将酿酒权给谁,不给谁,我们不能做主。但是他们必须要确保,财政利益一文不少,酒户正当权益得到保证。

比如说扑买酒税,根据规矩,是价高者得,但如果官府让人低价买下,这可能就是违法行为,那检察院就能够介入调查。

如果竞价者出得一样的价钱,官府想给谁都行,但是他们与竞价者若有利益来往,那我们也能调查。

当然,如果我们查不到,那就只能怪自己无能。”

“是呀!如果他们问心无愧,秉公执法,这国家得益就不会受到损失,如果他们玩花招,必然是自己得利,只要揪住其中利益脉络,那我们就能够限制住他们。”苏辙点点头道。

张斐笑道:“正是如此。”

苏辙又道:“关于那问答会,要不我们一块举办,不瞒你说,在下对于这问答会,还是有诸多困惑。”

张斐稍一沉吟,道:“最初我们可以合作举办,但到底还是要分开的,因为我们公检法是互不统管,也许在一些案件上面,我们是敌对关系。”

苏辙点点头道:“如此也行。”

就在他们交谈间,已经有不少河中府的官员,在河东县的仓平常发行青苗钱。

蔡延庆、元绛、韦应方等官员也亲自来此视察。

可是当他们来到常平仓时,却发现以工代赈那边是围满了人,而借钱这边,却只有几个老弱病残。

“元学士、蔡知府,韦通判,你们来了。”

李永济气喘吁吁地跑上前来,好久没有这么大的工作量了,真心累得慌啊!

蔡延庆好奇问道:“为何借钱的人这么少?难道他们家都不用干农活吗?”

元绛补充道:“还是说他们并不相信盐钞。”

李永济回答道:“都不是,他们都要干农活,而且也不是不信任盐钞,毕竟他们干活,咱们发的也是盐钞,但他们现在宁可累一点,或者让父母妻儿帮忙多干点活,也不愿意借钱。”

韦应方道:“为何?难道他们担心官府多收他们利息吗?”

“并非如此。”

李永济道:“这事还得从税务司说起。”

提到税务司,官员们心里都咯噔一下。

“这与税务司有何关系?”韦应方急忙问道。

李永济解释道:“因为税务司收税法关系,大多数家里有田地的百姓,都去找人算过,自己要缴纳多少税,他们盘算只要度过这一两个月,明年就会有余粮,正好如今我们又给他们提供生计,所以是再苦他们也不想借钱。”

蔡延庆道:“原来如此,这我倒是没有算到。”

李永济又道:“此外,一些有着上百亩田地的三等户和二等户,最近都拿自家田地去抵押借钱做小买卖,但那些人也都愿意跑去马家解库铺借钱。”

韦应方立刻道:“元学士,蔡知府,这如何是好,青苗钱都借不出去。”

元绛道:“马家的钱,不也是官府的钱吗。”

韦应方不做声了,暗骂,这两只老狐狸。

他们现在知道如何应对公检法,但不知道如何应对税务司,还是希望乘着韩绛在,去压一压税务司。

蔡延庆突然道:“既然百姓更希望官府给他们提供生计,那就不如多做一些水利。”

元绛点点头。

曹奕又道:“可是这需要花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