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朱元璋的原谅(第2/3页)

“商业应该得到有效的引导,在往后的商业建设中,当以工业造厂为主,开房民办,盈亏自负。”

朱元璋闻言,陷入沉思。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数千之中原阶级。

现在大孙做的事情,却是要把工商业扶持起来。

对于朱英来说,自然知晓这是大国兴起之必然,而对于朱元璋来说,却是一条看不到未来的崭新道路。

“老兄弟,你也跟着咱一起走过来,对于此事如何看。”

思索间朱元璋的目光扫过背景板的汤和,便就顺口问道。

汤和听到这话,相当无语的同时,也有些震惊。

朱元璋是个什么性子的人,汤和最为清楚,对于商人,从小就是深恶痛绝,恨不得全部杀之。

从大明开国以来,对于商人种种打压的措施,就非常的清楚。

现在太孙提出兴商之举,竟然没有让陛下勃然大怒,反而思索其中的可能性。

这完全又是一个马皇后呀。

心里头有些慰藉,至少陛下不会跟从前那般嗜杀了,身边也能有可以劝阻之人。

只是这话,肯定不能说的,便就拱手作揖道:“老臣听着陛下跟太孙谈论商道之事,只感觉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或许是老臣年迈,脑子有些糊涂了,对于此事,真不知晓该如何回答。”

听着这话,朱元璋原本想要斥责几句,不过看着汤和的老态,想起方才一起聊的幼年往事,心里头不剩唏嘘。

叹息道:“诶,咱们都老了,现在这天下,也该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大孙呐,你便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是对是错,也没多大关系,即便错了,往后再改,也是来得及。”

汤和听着这话,颇有些无语。

方才在乾清宫的时候,是谁还在炫耀自己宝刀未老来着。

回想起来,也就相差两岁,可这身体,何止相差十载。

十年前的自己,可也是这般龙精虎猛的。

只可惜,儿子一个个战死,剩下两个独苗孙子。

如今整个汤家,颇有些后继无人,自己这残破身体,已是有心无力了。

想到这里,汤和一脸哀伤。

朱元璋看着汤和哀伤的神情,以为是有所同感,想起现在汤家的情况,对这个曾经并肩作战的老兄弟,又多了几分怜悯。

“老兄弟,你那大孙如今也差不多是及冠的年纪了,你看咱这边,可有中意的孙女,咱们便就再结一次亲家吧。”

朱元璋想了下说道。

听到这话,汤和面色惊喜,连忙跪下磕首:“谢陛下隆恩。”

汤和没有想到,今日竟然还有这般意外之喜。

早些年,汤和的长女,就嫁给了十皇子朱檀。

比起朱标,朱棣,朱允炆这些人来说,十皇子朱檀的名声很小,甚至历史记载也不多。

然实际上,朱檀是生母是郭宁妃,从小就非常得朱元璋的宠爱。

郭宁妃先前生了两个女儿,直到洪武三年,才有朱檀的出生,那个时候还没有长孙朱雄英,太子朱标已然十六岁及冠,可独挡一面。

自然这个小儿子,朱元璋要疼爱得多。

马皇后没有母族亲戚,后宫之中,若论母族势力,自然是郭宁妃为第一。

她的儿子,得百般宠爱。

朱檀仅有两个月的时候,就册封其为鲁王、赏赐封地。

从小也不负众望,不仅是天资聪颖,且成长得风度翩翩,喜爱读书作画,满腹经纶得学士夸赞。

十四岁时,朱元璋就让汤和长女与其成婚。

成婚同年十月,朱檀和汤氏便就一同就藩山东兖州。

就藩的时候,朱元璋还特意将兖州升为兖州府,共辖有四州二十三县,在山东六府中辖县仅次于济南府,也就少了两个县城。

只是年幼的朱檀,并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皇宫自然有所保护,可在藩地,听信方士谗言,痴迷炼丹,声色犬马,荒废政务。

大肆挥霍劳民伤财,为方士提供各种便利,只为能炼制出长生不老丹药。

而在服食大量丹药后,朱檀身体日渐衰退,且出现很多副作用。

朱檀不但没有察觉,反而求方士秘方。

方士被逼之下,只得出一道偏方,只是这偏方,须以九十九童子下体为药引,方可练成。

朱檀再是荒唐,在这件事上也不敢如此糟蹋律法。

可汤氏知晓后,救夫心切下,指派亲信,抓捕男童。

大明自是重男轻女,很多男童往往是家里传宗接代的独苗,这般不到两月,事情就已经闹到京师朱元璋那里去了。

在明京师刑部官员前往,暗中更有锦衣卫彻查,不过短短数日,便就水落石出。

如此恶劣之事,竟是爱子所为,朱元璋大发雷霆,下旨降罪,以正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