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煤炭(第4/4页)

学了多少年,或是立下了多少功劳,才能有进奉天殿,与圣上共谈国事之人才。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每一年都在加剧。

现在的官员都是终生制的,这也导致最早的一批朝臣,跟朱元璋的年纪相差不会很大。

年轻的官员,在没有资历的情况下,多数还是往后排。

奉天殿中,老龄化是一种常态。

老人最不能经受严寒了,本来身体机能的缺失,冬季的天明本来就晚,摸黑顶雪在冰冻的路面上行走,摔倒了都没人知晓,一下子就丢了性命。

“大孙,如今你的英明壮举,可谓是在群臣之中,得到了偌大的名声。”

“这些文臣,乃是读书人之领袖,怕是要不了多久,在开春前,你这太孙贤明的名头,就要传遍整个大明了。”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其实本来在最初的时候,听到大孙的建议,朱元璋下意识的要反对。

不过后来一想,或许这对于大孙的名望有很好的帮助,认真思索一番后,也觉得有些道理。

皇宫的地面,每日都有宦官清扫,尚且路滑,更别提京师城内了。

也就应允了大孙这番的建议。

“爷爷过奖了,孙儿只是觉得,若是因为天气的因素,让咱们大明的人才遭到无谓的损失,确实有些过于难受。”

“据孙儿所知,能够到奉天殿上的大臣,莫不是寒窗苦读多年,亦或是在当地名望极好,方才有此机会。”

“每一个对于咱大明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朱英谦虚的回道。

朱元璋点点头,随后问道:“咱听兵马司说,最近你把火药司那边使用的煤炭,开始底价售卖了?”

煤炭在现在的大明,可不是什么低廉货物,对于煤炭的采取,成本极为高昂。

也就是大户人家才用得起煤炭取暖,一般都是柴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