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帝王心态(第2/3页)

按照上头的意思,是不可能少于三千人的,所以在今日被斩首者,总数为三千六百九十七人。

无一例外,全都死刑,立即执行。

这在京师,亦或是整个大明,都很难想象,仅仅是第三天,谋刺太孙案,就这般破案结束。

速度之快,古今第一。

“吉时已到,行刑!!!”

随着一声呐喊,处决开始。

此刻,坤宁宫中,朱英看着面前的奏章,久久未曾下笔。

看了看天色,朱英知道,皇宫外有三千余人,正因自己惨死刀下,以朱英的心态,终究是有些不忍。

在西域的时候,他敢孤身返陷,斩杀上百敌寇。

也敢跟异族,于草原之上,一决生死。

可这般血腥手段,虽说在古代,是极为正常的现象,甚至就连那些观看的百姓,都不认为有什么特殊。

很多被行刑的犯人,几乎都是对着顾双贵开口大骂,而不是骂朱元璋,更不是骂他朱英。

然朱英心中,极为不适。

“殿下,喝口桂圆莲子羹吧。”

叶月清端着汤碗,轻声的说道。

朱英微微迟疑,接过一口喝光,心中的一些郁结,这才稍稍消散。

他心中很清楚,老爷子的话,是对的。

在当今这个年代,想要维持皇家威严,维持老朱家的统治地位,维持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就必须要让有所冒犯之人,付出血的惨痛代价。

只有这样,才能让官员,百姓,生出敬畏之心。

其实若不是顾忌大孙想法,这次的谋刺案,何止数千人,怕是得上万人的株连,才会消朱元璋心头之怒。

是朱英不理解,多年战场上下来的人,对于生死,对于无辜牵连,早已看淡。

要的,只是最后会产生的结果。

至于这个过程,并不重要。

这就是皇帝,真正的皇帝。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在后世只是一个成语,在当今,确是实实在在,血流成河真实发生的事情。

而百姓,也早已经习以为常。

“爷爷在干嘛呢,是在承天门,看斩首去了吗。”

朱英问道。

叶月清轻轻摇头,道:“陛下此刻在乾清宫里。”

朱英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按照往常,老爷子当是在华盖殿中,处理政事,而在这个时候,显然是在等着自己。

稍稍迟疑下,朱英起身,向乾清宫走去。

“陛下,不若还是去看看太孙殿下吧,陛下这般,奴婢的心中,很是难受。”

乾清宫中,刘和对陛下劝说道。

朱元璋轻轻摇头说道:“咱能护得了大孙一时,护不了大孙一世,这往后的大明天下,终究是要大孙亲自去承担。”

“有些事情,只能是大孙自己去扛,咱年纪大了,也老了,只想着大孙能够快些成长起来。”

朱元璋的语气,带着很强的唏嘘。

他培养长子三十七载,在各方面,已经是最优继承人了,作为皇帝的权力,已经大量的下放给长子。

可谁能想到,在这么个年纪,自己都已经半截身子入土的人,结果遇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

大孙很优秀。

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有些不够的。

个人的优秀,其实在朱元璋看来,并不是皇帝最为重要的关键。

平衡之道,皇家威严,才是被朱元璋所看重的因素。

这大明天下的聪明人,永远都不缺的,怎么去掌控他们,让他们为大明,为老朱家效忠,让大明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国祚延绵,才是至关重要。

所以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能去安慰大孙,要他自己将这个经历,承受过去。

身为皇帝,有的时候,必须要能狠得下心才行。

此刻的朱元璋,自然也没有心思,去批阅奏章,处理政务,便就在这乾清宫内,离大孙最近的地方,安心等候。

这时,脚步声传来。

熟悉的声音,让朱元璋顿时就意识到,是大孙过来了。

没有任何迟疑,朱元璋直接转身看去,果然是大孙。

“爷爷,孙儿让你担心了。”

朱英拱手作揖,真诚的说道。

有些话无须多说,自然就能明白个中的意味。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咱能担心啥,咱相信就这点事情,自然不会过于困扰大孙的。”

“大道理,咱就不跟大孙说了,大孙自然是懂得的,现在也差不多晚膳了,咱可是听说了,今日的早膳,你可是没吃呢,肚子饿了吧。”

“咱早就让光禄司备好了膳食,刘和,还不赶紧让人把膳食送过来。”

刘和连忙道:“奴婢遵旨。”

而后立即小跑着出去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