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给大孙赐座(第3/3页)

在朱棣的眼中,此刻的朱英,便就是像是这初的红日一般,不需要多久的时间,便会如日中天。

朝堂上,朱英安静的坐在龙椅上。

其实朝堂的百官们,对于朱英的身份,也不可能仅仅靠着朱元璋的几段话,就直接认可。

只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并没有哪个文官会不合时宜的出来作死。

即使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的言官们,这些连朱元璋都指责过,现如今还好生生活跃在朝堂上的人物,现在也是紧闭嘴唇,没有丝毫开口的意思。

言官制度算是朱元璋唯一留下对皇帝的掣肘,毕竟宰相没了,他也担心后世子孙太窝囊,所以在言官制度设立之处,就赋予了很高的政治地位。

哪怕是弹劾自己,为了保持言官们的超然地位,朱元璋也是忍了下来。

言官们当然不是傻子,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朱英的假冒的,不然干涉皇位传承,那就是真嫌自己活得太长了。

吕氏在最初的时候,其实就是想通过言官们来完成自己的目的。

不过在朱英迅速掌控禁卫军,获得大军兵卒的崇敬后,就打消掉了这个心思。

吕氏是元末出生的,对于元朝末年的战乱,也有很大程度的了解。

所以吕氏很清楚,获得军队拥护的朱英,根本不是言官们可以对抗的。

涉及到朱英,陛下绝不会退步,在这个事情上,很有可能便就是朝堂中两百位左右的言官们,全部都要被换掉一茬。

此刻的朝堂上,笑得最开心的,莫过于以蓝玉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

长孙殿下的正式上台,代表着整个淮西勋贵集团们,将和太子在世一般,有了新的主心骨。

而蓝玉本身,和朱英间还有很深的血脉关系,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现在长孙殿下对于武人的看重,也让蓝玉等人非常的拥护。

不过文臣们也是很聪慧的。

这个时候,其实对于谁当皇帝这回事情,绝多大数的文臣,并不是很在乎,换谁当不是当呢。

心思活跃的朝臣,已经开始在心中琢磨,这位长孙殿下的性格如何,往后又是有怎样的政治倾向。

随着朱元璋定下十月初一,册封皇明长孙,虞王为太孙后,也就正式开启了今天的朝会。

朱英也得以见到,这个于全大明最为高规格的会议了。

不过从会议的开始,一直到结束的一个多时辰里,朱英却是越发感觉到失望,还有无聊。

这种感觉,就跟他第一次接触到奏章的时候感觉差不多。

除了最初浓厚的仪式感让人生畏,掀开这神秘的面纱后,就让朱英很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