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黑科技胶囊内镜(第3/3页)

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这么一说,似乎的确是比较符合余思思的病情特点。

但是克罗恩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发病很缓慢且隐匿的,从早期症状出现到确诊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而且临床表现并没有什么特异性,你医生不能光凭着病有人腹痛腹泻就怀疑这是克罗恩病吧?

一般都是需要做个结肠镜,如果镜下出现像鹅卵石铺路一样的肠黏膜增生,再进行组织活检后即可确诊为克罗恩病。

所以这病确诊非常依赖肠镜,国内也只有陈棋这样少数能玩内窥肠镜的才敢诊断。

男医生外面在聊天探讨病情,病房里,兰丽娟经过结肠镜检查后,结果也让大家失望了。

没有明显异常,没有肿瘤,没有肠炎,没有克罗恩病,什么都没有发现。

这就麻烦了。

胃镜肠镜都没有表现出异常症状,之前所有假设的疾病全部推翻。

这时候张伟忠教授却提了不同意见:

“整个消化道那么长,胃镜能看上部分消化道,肠镜能看下部分,中间的消化道(空肠、回肠)没办法看,会不会是这里有问题呢?”

童教授叹了口气:

“问题是中间的消化道没办法检查呀,除非就是动手术做诊断性探查,可是这样的代价太大了,万了没问题,病人就白挨了这么一刀,还会留下难看的疤痕。”

陈棋坐在那儿却是眼睛一亮,心想你们没办法,我有办法呀。

想看到中间段消化道,除传统的胃镜肠镜外,后世还有一种特殊的检查方法,那就是“胶囊内镜”。

胶囊内窥镜实际是把摄像机缩小,植入医用胶囊,帮助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

一粒小胶囊就是一个探秘人体的摄像工作室,甚至可能成为遨游人体的“飞船”。

从外表看,它与普通胶囊药区别不大,但它是一台微型摄像机,用于窥探人体肠胃和食道部位的健康状况。

患者吞服后,胶囊随胃肠肌肉运动沿消化方向运行,拍摄图像,再把图像传至患者系于腰间的数据传输装置。

医生再把胶囊拍摄的图像下载于电脑,胶囊在24小时内自动排出体外。

而且使用胶囊内窥镜,患者可保持正常活动和生活,非常方便。

问题就在于,1989年胶囊内镜还并不存在,那么陈棋又只能靠金手指作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