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2/4页)

徐瑾瑜也放下茶碗,浅笑吟吟:

“庆阳兄这么说了,我怎好留下你一人?宁州近在眼前,而今打道回府,岂不辜负这段时日赶路艰苦?”

徐瑾瑜说这话的时候,颇为镇定,宛如要去赴一场既定的宴会一样,淡然自若。

李寻没想到两位少年郎竟是如此的淡定,他不由劝道: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圣上说了,二位若是返京,圣上自有说辞,断不会影响二位清誉。”

“不必了。”

徐瑾瑜摇了摇头:

“真就是真,假就是假。既承皇命,便该有始有终。”

“瑜弟说的对,否则这回回去,别人不笑话我,我家老头儿都不依!

我赵家儿郎,只有马革裹尸日,断没有醉生梦死时!”

赵庆阳语气铿锵有力,而李寻听到这里,看着两人的目光也变得敬重起来。

“自古英雄出少年,某何其有幸与君识?!”

李寻兴致来了,遂端起茶碗:

“今日能与您二人共事,乃是寻之幸事!以茶代酒,敬二位!”

“同饮此杯!”

三人的茶碗碰在一起,发出一阵清音。

等一杯茶饮尽,三人的关系明显更加亲近一些,徐瑾瑜这才打趣道:

“今日一聚,才发现李大人竟是内秀之人。”

李寻听后,不由一阵耳赤:

“我受圣上密令,只想掩人耳目,可却没想到……”

可却没想到,他都低调成这样子,还能被人盯上!当初他被刘、王二人当成替罪羊的时候,他都气懵了。

赵庆阳想起那事,不由翘了翘嘴角,气氛一片和乐。

笑过之后,李寻这才说起正事:

“既然两位大人已经决定要继续留下,那我们便继续说说接下来之事。

南越的边界原本一直由平阳侯与武安侯一同镇守,此前平阳侯战事大捷,看似风光归京,可实则是平阳侯旧疾复发,无法坐镇,不得不回京疗养。

而此前武安侯之子残杀平民之事,在三年前被圣上下令流放,当时武安侯虽未表示什么,可……”

李寻并未对此事定,他说这话只是想要为两人提个醒。

大盛如今的兵权大多都在成帝的手中,否则成帝也不会这么安稳的坐在龙椅之上。

只不过,武安侯若是不再忠心,只怕会让两人此行的危机加重。

徐瑾瑜听到这里,微微点头,对于武安侯的印象,还是当初他才穿越过来,偶然听到剧情线变动时,心中好奇这才打听了一二。

却没想到,会在今日重新又听到了这个名字。

与韩望安一般无二的是,武安侯之子也是因为父亲常年驻守边疆,无人管束,被纵的无法无天。

而与韩望安的残缺之身不同的是,武安侯之子是一个正常的男人,所以才能干更多欺男霸女,丧尽天良之事。

当初,武安侯之子残杀无辜百姓一家十几口的事儿一经传出,便民怨沸腾,即使如此,成帝也将判决压在年前武安侯回京后,与其子见了最后一面,这才处决。

此事于情于理,成帝无愧武安侯,可武安侯要怎么想,那就不得而知了。

徐瑾瑜将这事儿记在心中,随后便听李寻继续说:

“除了武安侯之事外,听说此番越国屡次进犯我大盛边疆,焚烧城外良田,导致边疆百姓纷纷罢耕,此番圣上派两位大人来此,主要便是因此。”

李寻如是说着,也终于将成帝的意图说明白了,是为劝耕为主,军事次之。

毕竟,成帝也不能指望两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少年郎,可以与在边疆数十年的武安侯对峙。

“越贼不除,百姓岂会复耕?”

徐瑾瑜眉心紧蹙,李寻却没接话,他亦不知如何接话。

一个连平阳侯、武安侯都打了数年亦未结束的战役,谁知道何年何月会恢复和平呢?

这会儿,一个无比巨大的难题摆在三人面前。

李寻干坐了一会儿,也只此事不是一时半刻可以想出法子的,于是便起身告辞:

“此事便是如此,接下来我便不与两位大人常来往了,大人若有要事,只管遣人知会一声。”

李寻说着,看了徐瑾瑜一眼,闷声闷气道:

“我会比刘统领还可靠的。”

虽然当初刘统领为自己洗刷了冤屈,可是明明圣上让自己协助两位大人办差的,自己要是什么事儿都不做岂不辜负了圣意。

不过,他知道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下一次他一定比刘统领做的还好!

徐瑾瑜闻言先是一愣,随后不由失笑:

“好说好说。”

他还没见过这么给自己揽活的,到了这里,他手里最缺的就是可用之人。

“对了,这食盒里是我幼时娘亲曾给我用过的止咳偏方,味道清甜,徐小大人可以尝尝。”

徐瑾瑜点了点头,可点着点着,他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