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天凉好个秋

1989年,国内经济环境一片寒冬。

“价格闯关”的失败带来了改革开放后最大的经济失控——上半年的通胀率高达17.9%,下半年直逼40%——恶性通货膨胀让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更让人们对“改革开放”产生了质疑。

5月,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整顿私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运动,在宏观紧缩的大环境下,私营企业、个体经济举步维艰。

6月以后,国际上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外资暂停了在中国的经济活动,裹足不前,绝大多数外资企业甚至直接撤走了在华的技术人员和生产线。

9月,全国工业总产值仅增长0.9%,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纪录。

政治上,经济上,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声层出不穷,私人企业尤其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和压力。

广州和苏州受到的冲击都非常大。

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首当其冲,基建工程停工、私企整顿、乡镇企业倒闭,少数私人企业家外逃,大批民工找不到工作,被迫流落在车站、码头、街道,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治安问题。

所幸林武峰工作的珠江电冰箱厂生产和销售稳定,宋莹的小吃铺生意没以前好,但也过得去,林家的经济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民营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进行了大规模的行业整顿。

安厂长的电冰箱厂停产关厂,宋向阳暂时失业。

钱进年龄大了,性格日趋谨慎,他怕自己名下的长途车太多被肃整,再三考虑后,他向外放出风声,想转出一半的车辆和线路。

向鹏飞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原本刚还了庄图南一部分钱,听说钱进要卖车之后,立即打电话到上海向庄图南再次借钱,庄图南答应后,向鹏飞一不做二不休,又打了一个电话给林栋哲。

三人的钱凑一起还不够,林武峰知道后,补足了剩下的款项。

庄超英和黄玲知道时,私营客运公司的执照都办下来了,三辆客车,三条路线,三个股东——向鹏飞是第二大股东兼总经理,庄图南、林栋哲占了不同比例的干股——两人只能瞠目结舌。

棉纺厂效益更差了,工资只能发出80%了。

庄超英所在十中属于市教育系统,薪资不受影响。

再焦虑,再担心,日子还是照常过,时间在柴米油盐中不动声色地向前流淌。

1990年6月,苏州,小院东厢房里,庄家舅甥三人正在吃晚饭。

“物价指数从89年下半年的40%下降到1990年6月的3.2%……”

庄超英和黄玲同时抬头,看向电视屏幕,又都同时低头,继续吃饭。

庄超英道,“是,最近物价不再疯涨了,通货膨胀总算止住了。”

黄玲长叹,“从88年春天涨到现在,总算停了,厂里效益也不好,再涨下去心里真是慌。”

向鹏飞豪气万丈,“不用慌,别说图南哥的股份每个月能挣不少钱,就是我一个人开车挣钱,也不会饿着大舅舅、大舅妈的。”

向鹏飞喝了口豆腐脑,“大舅妈,明天买咸口的吧,甜的不开胃。”

电视继续播放新闻,“……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加快浦东地区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在深圳经济特区取得成功和收获了足够的经验之后……”

向鹏飞瞥了一眼电视屏幕,纳闷道,“咱哥早去浦东修高楼了,怎么新闻里才开始说浦东开发?”

黄玲道,“以前只是城市扩建,现在是成立金融新区。类似深圳经济特区的意思。”

向鹏飞道,“大舅妈,你行啊,图南哥在上海,你对上海的新闻了如指掌。”

黄玲感慨,“你爸妈不也这样,你妈最关心苏州的新闻,连苏州天气预报都看,你倒是啥时候回去看看他们啊?”

向鹏飞闷声道,“我是想让他们请假、过来耍几天,可没地方住,我爸说了,他这辈子都不想再住姥姥姥爷家,我想给他们租房子,可家家都不够住,哪有房子出租啊?”

庄图南刚交完一份图纸,比较有空闲,来交大看庄筱婷和林栋哲,三人一起在食堂吃饭。

食堂天花板上吊着两台大电视,正播放着新闻联播,食堂人声鼎沸,庄图南凝神细看屏幕上的字幕,看完了有关浦东开发开放的新闻,这才低头继续吃馒头。

林栋哲正不遗余力地赞美小炒肉,“老大,这菜配馒头最好,你多吃点。”

庄筱婷刚才也看了新闻,“哥,浦东不早就开发了,你都参与浦东高楼层设计了,刚才的新闻有什么特殊的吗?”

庄图南思考了一下才回答妹妹,“以前开发浦东只是为了转移浦西的工业和人口,只是城市空间的转移,刚才新闻强调了上海的金融和贸易,这意味着浦东将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双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