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改变皇帝(第2/3页)

赵佗比以前变黑了不少,是齐地的阳光太大吗?

他的颌下也开始蓄起了胡须,已经不能再称作少年了。

曾经留在记忆中的稚嫩面容已是褪去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日渐成熟的男人。

秦始皇心中微微叹了一声。

但他面上表情未变,平静说道:“将你刚才所言驰道之事,再与朕细说。”

赵佗心中略有失望。

一叫来就聊公事,可真是个工作狂啊。

不过看着堆在秦始皇面前的那厚厚的简牍,赵佗还是有些理解。

皇帝,以国为家。

在秦始皇的心中,只有国家大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事情都得往后推推。

他略一思索,便开口道:“臣以为,交通大路,乃是天下血脉。昔日我秦国攻打巴蜀,于悬崖峭壁之上,凿孔架桥连阁,故而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而三晋修‘午道’,则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成为山东各国攻我大秦的战略要道。”

“道路作用之大,乃是一切行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不管是大军征伐,还是后勤运输,亦或是使者传令,皆需从道路而过。道路便,一切便,道路不便,则一切不便。”

“如今天下交通不便,四方城邑之间,道路交错,狭窄泥泞,且各有城郭堤防所阻,这是左丞相所言,欲封诸侯的原因之一。臣率军出征关东时,也常遇道阻,需重新绕路,或是需要清理路阻,十分不便。大军所行如此,天下交通往来亦是如此。”

“阻止我大秦治理边远之地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道长且阻,交通不便。那臣以为,我大秦就该对着这个原因来处理。道路遥远不能改变,但路上的阻碍却可以打通去除。道路泥泞,交通不便,那就修驰道大路,以便交通。如此再辅以各地铺设的邮传驿站,就可以大大加强我大秦对于边地的控制力。”

秦始皇微微颔首,想到他之前曾前往邯郸,和南下荆楚陈郢,路上确实有道路难行的情况。

眼见秦始皇听得连连点头。

赵佗深吸一口,将他主动提出驰道之事的一点私心,彻底摆了出来。

“而且在全国修建驰道交通,除了能加强陛下对于九州各地的掌控之外,还能便天下黔首出行,收天下民心。”

“便天下黔首出行,收天下民心?”

秦始皇听到这里,眉毛皱了起来。

修建驰道。

赵佗这个提议他认可。

但在秦始皇的设想中,这条道路,乃是他皇帝巡视和传令天下的道路,也是让军队能快速派遣各地的道路,怎能让黔首也走在上面?

赵佗咬牙道:“然也,臣认为若修建通往九州各地的驰道,其长度必将有千、万里之长。”

“如果只供使者、军队通行,而不使黔首行于此道,天下久无变故,使者、军队久不出咸阳,那就很难以知道驰道的情况。数千里道路之上,就很有可能在许多地方遍生野草荆棘,且遇山峦塌陷与地震洪流,毁坏路段,而无人知晓。这样一来,真遇到紧急情况,将会反误了国家大事。”

“不如让黔首也可以通行于驰道上,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方便天下黔首出行,使各地交通往来便捷。还可使廷尉立法,让行于驰道上的黔首们,一旦发现驰道有路段损坏和出现阻碍,就必须立刻禀报当地官府。”

“如此就可以方便各地官府了解驰道的情况,便于修补和维持,时时保持畅通,而不会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派遣使者和军队却遇到驰道毁坏的情况。”

秦始皇眉头轻挑。

赵佗说的算一个理由。

让黔首行走驰道,相当于多了可以监督路段情况的渠道,但这理由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代替。

比如立法让各地官府,定时派人骑马巡视驰道各路段,一样能达成赵佗所说的效果。

秦始皇轻轻摇了摇头。

见其模样,赵佗便知道并没有说服对方,他立刻又说出第二条理由。

“且臣认为,让黔首也通行于驰道之上,不仅可以时刻巡视道路情况,还能让他们感恩于陛下修路之德,更加归心和臣服于陛下。”

“感激朕的修路之德?”

秦始皇眨了眨眼。

赵佗立刻道:“然也,驰道之上,每隔一段距离,当可刻石作画,铭刻陛下为天下黔首拓路之功,同时也让各地法吏和乡里小吏,向黔首宣传此功。”

“这样做,天下黔首,每当行于驰道之上,亲身感受到这条恢宏大道的便利时,就会在心中感激陛下的恩德啊!”

“同时再让各地吏员宣扬六王残暴,只顾自己一己私欲,修建宫殿劳民伤财。而陛下却是心存天下万民,所建之路,亦是为了振抚黔首。如此便可形成对比,让天下之人对六王之暴厌恶,对陛下之恩德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