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章 为官之道(第3/4页)

张廷玉将一封折子放在了桌上,只道一句:“有差事干了,头一件竟然是给皇帝写书……”

顾怀袖没有避讳,拿了折子一看,竟然是写《亲征平定朔北方略》。

《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康熙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终于平定叛乱,乃是康熙在位时候大功绩一件。

可是要写这本书,到底怎么写?

张廷玉双手十指交叉:“皇帝这是在考校我,写好了从此给我一架梯子,让我爬上去,写得不好了,我连追上我父亲和大哥的机会都不会有。”

对于帝王的功绩,应该怎么写?

张廷玉这一写就写了一年,他对顾怀袖道:“当官,有时候还是要阿谀奉承一点,只是奉承不能太过,太过则假。真真假假,先贬后褒……”

不得不说,张廷玉的胆子很大。

皇帝命他写书是在康熙四十二年的五月,张廷玉每一日照常去翰林院,可是顾怀袖却没见他写过一个字。

“你怎么还不写书?”

“不急不急,但凡大作都是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出来得太早不好。”

“今儿写书吗?”

“不急不急,今儿陪咱家小胖垂钓去,难得休沐。”

“已经过了年,你还不动笔?”

“开春了再说吧。”

“已经夏天了……”

“哦,我算算,差不多可以开始写了。”

于是张廷玉懒洋洋地终于开始了写书,外人谁不觉得这差事困难?

这样一本书写上两三年都是寻常事。

张廷玉从康熙四十三年的五月写到了八月,然后成了书。

他将一沓纸稿递给了顾怀袖看,“不成功,便成仁。”

顾怀袖一翻,微微色变。

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向后有三次,若是头一次成功了,就没有后面的两次了。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失败,那么失败定然是有错处的,寻常人作书,怕也要为怎么处理这一次俄日的失败而头疼不已。

张廷玉也不知抓断了多少根头发。然而成稿上,他却仔细地分析了第一二次战败的原因,除了地形不利之外还有康熙染恙士气受损、裕亲王福全病重,等等原因叠加。其实也不完全是客观的,因为他照顾了康熙作为皇帝的威严。

至于最后一次胜利,自然是极尽溢美之词,到底这一本书看着也没有让人不舒服的感觉。

张廷玉将手中一竿湖笔轻轻投入笔筒之中,只笑道:“作书的学问,不仅在于让皇帝高兴,还要让皇帝看见作书人的本事。看着是歌功颂德,实则是考校对国事的看法,你说我这书交上去……万岁爷怎么看?”

怎么看?

八月书交上去,皇帝没反应,九月也没反应,十月还没动静,十一月也没反应,张廷玉一直在翰林院中做着可有可无的事情。

一直等到了十二月初,宫里忽然来了个小太监,到他当值的班房里通传:“皇上有旨,宣您往畅春园见驾。”

那一天张廷玉回来的时候,顾怀袖看不清他表情:“这是好还是不好?”

张廷玉说:“还不知道。那老头子就拉着我在畅春园看景致,然后吃了顿饭……”

“没了?”顾怀袖诧异。

张廷玉点点头:“没了。”

不过夫妻二人都感觉得到一丝不寻常的味道,康熙没有说书写得好不好,只是叫张廷玉往畅春园伴驾一日,也是够奇怪了。

结果第二□□会,文武百官都愣住了。

康熙将张廷玉写的《亲征评定朔北方略》传示众位大臣,对张廷玉大加夸赞,言语之间说张廷玉历时十五个月,呕心沥血,勤勤恳恳,才有了如今这一本书……

反正张廷玉就成为了兢兢业业、刻苦勤奋,又有学识和见地的代表……

康熙当着满朝文武,授张廷玉“南书房行走”,赐四品顶戴,又赏了两颗大东珠和一张御写的“福”字,道:“过个好年。”

过个好年。

捧着皇帝赏的大东珠和“福”字回府,还能不过个好年吗?

当初不看好张廷玉的一干老臣,尽数惊掉了眼珠子,张英多少年才混来一个“南书房行走”的名头?如今他儿子不过写了这一本书,竟然直接入值了南书房?!

多少人因为不看好张廷玉而直接放弃了拉拢他,如今这一位简直……

持续着不鸣则已,一鸣惊死人的风格啊!

李光地出了大殿便大笑起来,“张英老小子后继有人,后继有人啊!”

说完便摆着袖子走了,不少人简直想拿砖头扔死他!

这会儿想要再拉拢张廷玉,可就困难喽。

翰林院出来第一回就坐到了四品位置南书房,这起点,高得令人仰着脖子都觉得累!

顾怀袖看见他捧着东西回来,却眼神故古怪。

张廷玉道:“一本书写了一年零三个月,爷真是累得白头发都有了……”